
发布“易积水地区风险地图”、继续推进11条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市区联动增加应急调蓄设施……4月29日,记者从市水务部门了解到,为了更好应对暴雨来袭时对申城造成的积水排放压力,市水务部门将通过打出“组合拳”的模式,提升雨水排放能力和暴雨防御标准。
一场暴雨往往最能考验城市的排水应对能力。不少市民都清楚地记得,去年7月21日晚高峰的暴雨,让大家的回家路变得困难重重,这场雨导致上海76处道路、37处下立交、72个小区发生积水,但好在“水淹得快,退得也快”。
今年,上海一季度的降雨量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那么,今年这样的“水淹”情况还会发生吗?
对此,市水务局局长史家明分析了去年“水淹”的具体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场暴雨的局地性非常强。据介绍,暴雨核心区由南到北仅宽10公里,普陀区武宁测站测到的最大雨量是1小时144.7毫米,“这个雨量达到了上海中心城区的历史第一,而徐家汇测站当时测到的最大雨量只有1小时20毫米左右,从这个对比就可以看出那场暴雨影响区域非常集中。”史家明表示。
此外,去年的这场暴雨雨势也非常强大。根据数据显示,全市有22个测站最大1小时雨量超过100毫米,而目前全市雨水排水标准普遍是1小时降雨36毫米的“一年一遇”标准,“在中心城区,有近20%的地区能达到1小时降雨50-58毫米的‘3至5年一遇’标准,足见那天降雨的强度,确实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排水能力,造成了部分路面的短时积水。”史家明说。
此外,下雨持续时间长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据介绍,去年7月21日晚高峰的暴雨降雨持续了5个小时,也对及时退水造成了一定影响。
记者了解到,当天全市两万多名抢险队员和所有泵车出动抢排积水,全市水闸泵闸和市政管网全力排涝,通过人器物多措并举、快速处置,尽可能地缩短了积水时间。
不过,史家明也坦言,在后续复盘中也发现了不少不足和短板,其表示,以上海目前的排水能力,如果再发生像去年“7·21”这样的降雨,还是会有部分道路出现短时积水。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市民百姓在极端天气能够合理安排出行,市水务局对近10年的积水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形成易积水小区、道路、下立交的分布图。
据悉,这张“易积水地区风险地图”会根据发布机制,按照暴雨预警信号等级,及时发布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提示,为市民出行主动规避风险提供指引。
此外,上海也将持续开展道路积水改善工程。据悉,今年,市水务局仍将实施11条道路积水改善工程,涉及静安、虹口、普陀、闵行、黄浦等5个区。
同时,史家明还表示,今年将和全市各个区合作,用移动泵车、小泵站,再加应急调蓄设施,在短时期内有效弥补硬件不足。
“未来,硬件按照规划做到位情况下,利用这些设施,本来可以抵御5年一次暴雨的防御系统,有可能变成可以抵御10年一次的标准。”史家明表示,到2025年,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会把雨水排放能力从原来1年一遇、1小时36毫米能够抵御的标准,提升到5年一遇、每小时58毫米的排放标准。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