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入户充电?宝山试点“锁定”神器!电动自行车智能监管15秒发送报警提醒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4-05-15 15:50

摘要: 宝山区致力于研发应用“电动自行车充电智能监管系统”,从而实现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智能化升级,有效解决电瓶入户充电风险。


近期,电瓶车火灾引发关注,居民高空私拉电线为电瓶车充电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但却又因为隐蔽性较强,很难被及时发现。如何在技术上有效“锁定”它们,并在第一时间予以杜绝?记者从宝山应急管理部门了解到,其正在致力于研发应用“电动自行车充电智能监管系统”,从而实现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智能化升级,有效解决电瓶入户充电风险。


新建智能充电点位缓解充电难题


宝钢八村居民社区建于1978年,占地8万平方米,现有楼宇89栋1713户居民,常住人口达3100人,人员结构复杂,租户偏多,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多层老旧小区。据悉,居民区里共有电动自行车726辆,“非机动车乱停放”“飞线充电”等一直是管理部门在日常消防安全工作中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和许多老旧小区类似,宝钢八村居民区公共空间有限,辟出专门场地用于非机动车充电显然不可行,于是许多居民就“发明”了省事的充电方法——在楼道里或者高空私拉电线为电瓶车充电。此前,一条条从窗户里垂下的“飞线”成为居委与个别用车居民之间“拉锯的战场”。


有居民直言:“我们也知道楼道里充电不安全,但总是要有个解决办法吧。”居民有使用电瓶车的刚需,但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必须得到保障。物业负责人则表示:“即使我们一直剪,也不可能杜绝飞线充电的现象,反而容易激化矛盾,也蛮难的。”宝钢八村党总支意识到:上门劝导并拔除电源只能缓解一时,治标不治本,罚款劝阻只能一时有效。


如何让它们停得安全、充得安全是当下首要任务。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大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力度。要想从根本上杜绝飞线充电的问题社区应该主动作为,党总支、业委会、物业一起动脑筋、想办法,发挥居民自治力量,解决这一刚需问题。


相比新建小区,老旧小区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且涉及面更广。为此,宝钢八村建立了由居委牵头,业委和物业协同工作,社区民警、居民志愿者等全员参与的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小组。通过建章立制抓重点,多措并举促整改,加快推动消防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目前,我们在小区内建成了2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共120余个智能充电点位。”小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时,加装了简易喷淋设施、烟感、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和监控探头,通过物联网将车棚及车辆充电情况接入街道城运中心平台,实时监控运行情况。


此外,每个楼栋外还设置了共450个分散式充电点位,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其中,还为快递外卖车辆专门设置了3处共15个充电点位,最大限度降低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火灾风险。


记者了解到,目前,小区电动自行车车桩比为3:2,基本满足了居民充电需求,从源头上解决了充电难和充电不安全的问题,进一步杜绝了违规充电的各种现象。


试点电动自行车智能监管设施


那么,对于外卖、快递,以及租住人员户和电动自行车较多的分租户又是如何管理的呢?记者了解到,对于这群特殊住户,小区采取的是“一户一装”的形式,安装了20套电动自行车智能监管设施,及时发现并阻止电池入户充电。


电动自行车的电池发生故障时,火势会迅速爆发,在室内充电更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据宝山区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动自行车充电智能监管强切系统基于基态电子频率采集技术的用电智能监控设备被动式智能监测报警技术,建立电动自行车充电智能监测预警体系。


据悉,自2023年以来,宝山区致力于研发应用“电动自行车充电智能监管系统”,从而实现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智能化升级,有效解决电瓶入户充电风险。


“电动自行车使用的锂电池或铅酸电池,其频率特征和其他家用电器不同,这一智能设备可以自动收集并分析接通电路的特征。”宝山区应急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用户尝试在室内为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时,15秒内系统就能够智能识别并立即发送警报。


同时,该设备还会通过比对电瓶充电阈值,自动切断电源,从而实现智能化预警处置目标。“报警信息也将同步发送至小区物业人员手机终端。”负责人告诉记者,小区物业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开展核查,并反馈处理结果,有效遏制了此类住户电动自行车电瓶违规入户充电的现象。


目前,该系统已在规模性租赁、外卖快递从业人员居住场所和村民自建出租房等2000余处场所开展试点应用,有效预防了因私拉乱接电线充电、入户充电等不规范行为导致火灾发生的风险,实现了违规充电报警、电路快速切控、减少充电火灾的目的。


头图为研发应用“电动自行车充电智能监管系统”。受访单位供图


责任编辑:郭娜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将对每一起电动自行车火灾追根...

打通电动自行车充电“最后一公里”...

杜绝电动自行车进楼道为何这么难?...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