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改”,常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而上海早在2022年时,就已经全面完成了成片二级旧里以下的房屋改造任务。那么,当前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又面对着什么样的“硬骨头”?
答案就是“小梁薄板”。近日,记者在杨浦区采访了解到,为了能够解决这部分居民的急难愁盼,帮助他们改善住房条件,该区正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项目推进提速,争取比全市目标提早三年,在年内就完成“小梁薄板”的改造任务。
不能让陋室再“扎心”
何为“小梁薄板”?很多市民或许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其实,你如果把这四个字倒过来念,感受可能更深。
砖混结构、楼层低矮、厨卫合用,小区相关配套不全……对于凤南一村的刘慧娟来说,“小梁薄板”所有的“痛点”,她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一一尝遍。
凤南一村小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共有35栋房屋85个门栋,涉及居民1794户,非居19户。由于小区地势低洼,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煤卫多户合用,居住环境恶劣,多年来改造呼声强烈。有居民苦笑着说,想要在墙上挂东西,钉钉子都不用锤子,手敲几下就行,“墙面都酥了”。
“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刘惠娟坦称,要是遇上台风天,那全家都睡不好,就担心屋里进水。最夸张的一次,大雨过后,底楼居民家里的水一度浸没过腰。
每日清早还要手拎马桶上上下下。这曾是凤城三村130号甲乙丙丁70户居民的日常。作为杨浦区少数还在“拎马桶”的房屋,这里除了没有独立的厕所卫浴导致如厕不便外,居民们还只能合用拥挤的公共厨房,多年来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这样简陋的居住区散落在城市各处,量不大,却“扎心”。为此,2022年时,上海明确提出,“小梁薄板”房屋改造要到2027年底全面完成。而杨浦区则自我加压,计划在完成市级任务的基础上,比全市提前三年完成“小梁薄板”的收官任务。
用创新走出一条路
作为“难啃的硬骨头”,“小梁薄板”已成为城市住房民生领域的最短“一块板”。但其独具特性,完全“复刻”原先的改造经验,并不适宜,需要用创新走出一条路来。
在近年来的城市更新案例中,原拆原还是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的一种方式,能留在故土,还能住上新房。但假如一些居民不喜欢原拆原还的房型,那还能有更多选择吗?
在凤南一村拆除重建项目开展时,房管部门早期共设计了9种安置房型对外进行公示,后续根据群众建议,前后6次对方案进行了重新设计和颠覆性修改,讨论了百余次,最后设计出19种安置房型供选择,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不仅如此,内江大板房项目成功探索以“多类别联动、多元化安置、多要素统筹”为核心的改造新模式,通过盘活全区房源资源,汇总征收安置剩余房源与历年成套改造增量房源共同形成“置换房源备选清单”,并创新性形成“原址回搬+异地置换+货币安置”相结合的多元安置方案,最大程度兼顾居民不同需求。
除此之外,杨浦区还积极向上对接,推动市房管、市税务等部门“靶向答题”,明确协议置换居民使用补偿款购买住房或通过产权调换取得的住房,参照房屋征收适用契税和个人住房房产税税收优惠,为全市旧住房成套改造做了有益探索。
要让百姓安居宜居乐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要为人民。在城市更新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解决当前改造推进问题,更要让百姓安居宜居还要乐居,这才是人民城市新实践的应有之义。
改造确实给老百姓居住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基础设施换新也不能忽视。今年刚刚完成签约的内江大板房成套改造项目中,原本设计的新房屋是没有电梯的,但居民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他们提出了住上电梯房的心愿。为此,政府部门立即修改了房屋设计方案,完美地满足了居民的需求,让内江大板房成套改造实现了“私人订制”。
在凤南一村的改造项目中,新小区按照现代化小区规划,实现人车分流,配备非机动车集中充电区域,达到不低于35%的小区绿化率。此外,工程广泛应用绿色建筑材料,如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等,通过低碳、环保的新材料新工艺,做到民生改善和品质提升相结合。
在居民生活层面,更是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项目深入挖掘整合小区内及周边各类资源,把更多功能嵌入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空间改造,拟建一所标准化小学,增加城市会客厅、老年活动室、养育托管点、卫生服务站、社区食堂等6000余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头图为内江大板房签约成功现场。杨浦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