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伏羲大模型背后的创新团队亮相,61门(含平行班102门次)AI课程迎接新学期,《文化校历》引导新生拥抱AI……8月30日上午,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余名复旦大学新生迎来了一个AI浓度很高的开学典礼。
校长金力:大学学习远不止绩点和排名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以《学会持续创新》为题作开学讲话,寄语新生。“创新型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自主培养造就具有终身创新能力的创新者。同学们不仅要学会创新,更要学会持续创新。”金力说,来复旦求学,不是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做好准备,而要为人生最后一个台阶奠定坚实根基。大家学习的目标,如果仅仅停留在攒绩点、发论文、拿学位、找工作,那么这几年只是人生的普通一程,就像地铁18号线复旦大学站的一名匆匆过客。没有创造性目标和体验的旅途,即便天天过得像“特种兵旅游”,也只是“打卡人生”。
如何学会持续创新?金力表示,一要激发创造天性,二要训练创新能力,三要磨砺创业精神。
他勉励同学们说,大学学习远不止绩点和排名,“一次完整的创新探索,哪怕结果失败,也比一个A更有意义。”金力向2024级同学发出倡议,共同建设一个复旦人的“创意银行”:随时在个人“创意账户”里存取新想法、新体会,与同道在“创新大厅”切磋砥砺,把失败铭记在“创意墓地”,把成功镌刻上“创新英雄榜”。让这个在线社区承载同学们的创新记录和成长记忆。“无论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希望你们永远天真地相信,纯粹的热爱,‘不自量力’地改变世界。”
开学典礼上AI气息扑面而来
今年的复旦大学开学典礼再次在草坪上举行,扑面而来的,是高浓度的复旦AI气息。
现场,作为“伏羲”背后创新团队的一员,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和同学们分享感受。三年前,漆远离开工业界,回到高校,在学术和产业创新的结合上从零出发,将AI用于气象预报,打造伏羲气象大模型,用于设计药物,打造女娲大模型。在舒适区止步,只会把优秀变成卓越的绊脚石。智能时代已来,他寄语同学们: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不要偏离自己的梦想。
拥抱创新,新学年,复旦将为全校学生提供116门AI-BEST序列课程,覆盖所有一级学科。记者从开学典礼上获悉,本学期复旦将开出61门AI课程,加上平行班有102门次。据了解,8月27日,选课第一天,近4000名学生选了自己喜欢的AI课程。
开学典礼上,金力为新生代表赠送校徽、颁发“文化校历”。2024级新生拿到的全新3.0版《文化校历》突出创新,新增“科学追光”栏目,侧重跨学科对话、前沿科学普及活动。其中,新增“AI@复旦”栏目,囊括本学期开设的61门AI大课,让同学们从进入复旦校门起就成为“人工智能+”变革创新的拥抱者。《文化校历》中还收集整理不少科创机会,等着同学们去发现。
头图为复旦大学开学典礼现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