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陈海泉教授受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邀请,登上“哈佛讲坛”,作为“David J. Sugarbaker讲席访问教授”开展两场早期肺癌诊治专题报告,他的早期肺癌个体化治疗“中国方案”引起与会学者广泛反响。
据了解,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是哈佛大学的主要附属医院。作为该院胸外科延续30余年的学术传统,“Gerald and Elaine Schuster胸外科杰出讲师讲坛”和“Sugarbaker胸外科讲席访问教授讲坛”每年每个讲席仅邀请一位国际胸外科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大咖”,为该院医生进行2场学术报告,并参加临床、科研教学。陈海泉教授是我国首位、也是目前国际唯一被这两个讲坛邀请授课的学者。
开启肺癌“微创3.0”时代
“选择性淋巴结清扫”保护免疫屏障
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屏障,淋巴结就像是免疫屏障中的“警察”,大范围清扫淋巴结,就意味着大批保护人体免疫力的“警察”被清除,这对患者而言有较大的免疫隐患。在“哈佛讲坛”,陈海泉教授分享了近期“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研究成果。他表示,微创治疗是肺癌外科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既往肺癌微创治疗均聚焦于手术切口的“切口微创”和聚焦于减少脏器损伤的“器官微创”。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提出的以系统微创为核心的“微创3.0”创新理念,整合“切口微创”和“器官微创”理念,减少综合系统性的损伤、保留正常淋巴结,尽可能保护患者的脏器组织和功能,延长患者寿命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为了进一步细化淋巴结的清扫标准,陈海泉教授领衔团队提出了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理念,即通过合适的条件实现术前和术中对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精准判断。根据回顾性研究设置了6项判断条件,并以此设计了前瞻性研究。根据这一判断标准,临床对阴性淋巴结的判断准确率达到了100%,相关成果2023年发表于国际胸外科权威期刊《胸部肿瘤学》,期刊同期以《精准医学时代的精准手术》为题配发社论,称该项研究为肺癌外科领域的“里程碑式进步”。
提出“治愈窗口期”理念
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愈时间点
在既往认知中,肺癌的高发人群聚焦“老年、男性、吸烟者”三大特点,但陈海泉教授团队通过研究数据发现,“年轻、女性、非吸烟人群”中,肺腺癌的发病率正逐渐升高,且多为磨玻璃结节型(GGO)肺癌,这颠覆了肺癌传统流行病学的认知。基于这一特征,陈海泉教授团队开展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攻关研究,并创新性的提出“治愈窗口期”理念,让这类肺癌“可以在不影响正常人生轨迹的情况下治愈”。
陈海泉教授指出,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有“特殊类型、特殊阶段”两个特点。“特殊类型”是指这类肺癌病理亚型特殊,具有非常长的惰性期。在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惰性期内,进展缓慢,期间患者仅需接受微创手术的处理,无需进行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和术后辅助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状态,五年乃至十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可达100%。
“特殊阶段”则是指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并不是永远惰性,一旦进入进展期,则需要接受肺段乃至肺叶切除,并且需要进行围手术期治疗,患者的治疗获益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为了兼顾“追求治愈”和“避免过度治疗”,陈海泉教授提出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治愈窗口期”理念:由于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惰性期长,因此对于某些患者来说,该疾病可能不会影响其生命的正常进程。期间,任何治疗策略均可视为过度治疗。在“追求治愈”的过程中,临床医生需要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发生,明确患者的自然病程与预期寿命。若自然病程长于预期寿命,那就不需要对病灶进行处理;反之,若其自然病程远远小于预期寿命,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干预。
陈海泉教授强调,“治愈窗口期”干预的时间点同样值得关注。首先,应在疾病发展至进展期前处理;同时,在漫长的疾病惰性期内,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时间点,尽量降低对患者职业规划和人生轨迹的影响。遵循“治愈窗口期”的理念,既可避免部分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也让应接受手术的患者在合适的时间点实现了治愈。
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陈海泉教授带领团队在肺癌诊治领域不断探索,引领肺癌个体化治疗,开拓肺癌诊治“中国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被纳入肺癌诊治国际指南,用于全球肺癌临床工作实践。
头图为陈海泉教授在“哈佛论坛”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肿瘤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