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临时家属”,负责解决老人独自看病难这一“急难愁盼”。10月23日,杨浦区民政局举办陪诊师培训班开班式,共有130余位来自街道、养老护理机构和为老服务企业的人员参加。考核合格后,他们将获得“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而记者采访了解到,面对老人就医需求的不断扩大,申城陪诊师职业化、正规化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
“正规军”不断扩容上岗
要看病,谁来陪你?这个简单的问题,却能问倒很多老人。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要通知家属,但一方面时间比较长,另一方面家属也未必有空或者在身边。”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张智萍坦言。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519.47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68.05万人,占总人口的37.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7.92万人,占总人口的28.8%;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1.64万人,占总人口的5.4%。
手机预约挂号,难以操作;现场四处“跑腿”,体力不支;医生问及病史,讲述不清;缴费手机支付,操作复杂……庞大的老年群体,带来了就医陪诊服务的巨大需求。然而,当前社会上的陪诊服务虽然形形色色,却鱼龙混杂,缺乏相关行业规范,陪诊、收费标准不统一,从业人员素质各有高低,让不少有需求的老人和家属也是望而却步。
陪诊这一领域,急需“正规军”上岗。去年9月,上海开放大学首开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今年,全市首批575名参训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获得了由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共同颁发的“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
而在今年7月,杨浦区民政局、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联合上线“上海市养老陪诊服务”,10家单位组成首批“杨浦陪诊服务联盟”。此次,该区12个街道灵活就业人员,67家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及为老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等130余人参加陪诊师培训,充实相关队伍,今后将持证上岗,上线“接单”。
有技能要求,有服务规范
“上海的养老服务正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要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启华表示,陪诊师的职业化、技能化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在杨浦正式发布《陪诊师从业技能要求》和《陪诊服务规范》两项团体标准,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并指明方向。杨浦区也出台加快培育陪诊师的相关意见,至2025年底,全区累计持有“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的陪诊师不少于300人。
当天,130余位学员拿到的培训教材中,分为五个章节,覆盖了包括职业道德准则、医疗机构概况、基础医疗知识以及具体的案例教学,从最实用和适用的角度,帮助从业人员尽快掌握陪诊服务的专业技能。
记者发现,这其中许多内容极为详细,一个案例中诊前、诊中、诊后的准备环节多达30多项,从收集老人风险因素、辅具租赁、就诊提醒、医嘱饮食指导、合理安排路线、与子女沟通等无所不包。
期待更快走向职业化
尽管目前陪诊师的需求巨大,但到目前为止,陪诊师尚未被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尚没有属于自己的“职业身份证”,这也成为业内许多从业人员翘首以盼的事情。
“陪诊服务正在处于先行先试、快速发育的阶段,但职业化是必由之路。”国融乐养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亚峰表示,有了良性的人才队伍,才能为日益突出的助医需求提供支撑,“目前,我们正在不断招揽持证陪诊师,暂时免除其平台佣金,同时为其购买保险,免除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徐启华则表示,今后陪诊服务可能将会纳入上海养老服务清单之中,不断促进陪诊师成为一个专业工种。
“在我看来,陪诊师今后一定会根据水平实现分级。”徐亚峰认为,高级陪诊师甚至今后可以由专业医院的护士、医生来担任,其对医院内部的流程更为熟悉、自身技能水平更高、家属也更为放心。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