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绿带、滨水区可观还可玩,上海“一江、一河、一带”蓝绿生态网构建成形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4-10-25 16:40

摘要: 在“十四五”末“编织”出一根造福全城的生态项链,上面将镶嵌50颗“环上公园”明珠。

“十四五”末,上海将“编织”出一根造福全城的生态项链,50颗“环上公园”明珠逐一镶嵌;以便民惠民为原则,形成兼顾游憩与生活功能的服务设施体系,上海“一江一河”滨水驿站已达108座……10月25日,记者从“我们的人民城市”系列专题采访中了解到,五年来,上海不断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生态之城”初步成形。


“十四五”末,上海将拥有50座“环上公园”


临近中午时分,73岁的邵惠英从自己所在的东湾小区步行5分钟,来到了位于家门口的西岸自然艺术公园。走在宽敞的绿色步道上,周边被郁郁葱葱的绿植包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氧吧之中,好不惬意。


不远处,新手妈妈张女士带着自己1岁多的宝宝悠闲地荡着秋千,欢乐祥和的场景忍不住让人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居民们在家门口附近享有了高品质的生态福利。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眼下,越来越多市民已和邵阿姨、张女士一样,在家门口附近享有了高品质的生态福利。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全力推进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去年,上海“环上公园”已达32座,今明两年,上海还将再建成开放18座“环上公园”,并完成绿道、驿站等配套建设,沿外环两侧,在“十四五”末“编织”出一根造福全城的生态项链,上面将镶嵌50颗“环上公园”明珠。


所谓的“环上公园”其实就是“环城生态公园带”,《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提出的构建“一江、一河、一带”蓝绿生态网络,其中“一带”指的就是这个。很快,上海将由一条外环绿带,串起50颗被称为“珍珠”的“环上公园”。


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建设,是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它不仅是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更是连接市民与自然的重要桥梁。


是公园也是环境教育的露天博物馆


在建设改造这些环城生态公园前,相关部门也聆听了居民、学生等各类人群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公园改造提升之初就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家底”调查。没有盲目地为添加新功能而“大刀阔斧”,坚决不破坏好不容易“沉淀”下来的自然基底和生物多样性系统。


这一点,73岁的邵惠英深有体会,“我之前还提了点建议,希望公园能增加一些娱乐设施、景观设施等,现在都实现了。”在她看来,环上公园的改造提升、环城生态公园带的规划建设,打开了原本略显封闭的外环绿带。对市民而言,生态和绿意变得不仅可观、而且可玩,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理念的贯彻落实。


徐汇区绿化市容局联合上海植物园、上海自然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团队调研发现,在公园改造前,这处绿带就有植物近200种,其中,乡土物种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夏季各类访花昆虫超过50种。


公园内设置了昆虫主题的儿童活动设施。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公园的生态价值容易被忽视,其实,良好的自然基底才是一座公园最大的魅力所在。”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公园科科长孙智婵介绍,参与调查的各界人士一致认为,辖区的这个“环上公园”定位就是一座为市民提供自然与环境教育的露天自然博物馆。


如今,园内除了利用现有生境开展自然科普教育活动之外,还设置了昆虫主题的儿童活动设施,刺蛾茧探险、蚯蚓滑轮场、蝴蝶攀爬装置、千足虫草坪广场……让孩子逐步了解身边的昆虫“土著”,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一江一河”滨水空间持续扩容


在“生态之城”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有“环上公园”留下的靓丽身影之外,还有“一江一河”以及滨水区公共空间的持续扩容,从而促使新质生产力不断集聚、城市地标陆续涌现。


家住中远两湾城社区的邱浩庆有空就会来家门口的半马苏河驿站·1690党群服务中心坐坐。“天热天冷这里都有空调,还能连着无线手机上网,旁边就是社区食堂,吃饭问题都解决了。”邱浩庆告诉记者,自己是2006年搬到了小区,十几年来,见证了苏州河两岸的巨大变化,“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宜居生活。”


苏州河水质完成脱胎换骨蜕变。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可以说,随着“一江一河”的贯通、建设,城市发展、生活宜居都在江河周边沿线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截至2023年底,黄浦江沿岸贯通里程达到59公里,苏州河在实现中心城段42公里岸线贯通开放的同时,水质完成脱胎换骨蜕变,世博文化公园、后滩湿地公园等大型生态绿地、滨水公园相继开放。


在打通“一江一河”的同时,如何更新紧贴市民需求,持续推动驿站体系打造及功能提升又成为了新一轮建设目标。据市住建委黄浦江苏州河发展协调处副处长陈丽红介绍,截至目前,上海的“一江一河”滨水驿站已达108座,“众多滨水区化身为网红打卡点,逐渐成为上海市民休憩娱乐首选地,已经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生活绿色水岸。”


1690党群服务中心成为受群众欢迎的“一江一河”滨水驿站。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将对100余座滨水驿站实施分类改造,完善软硬件设施,全面拓展驿站服务项目,特别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提升服务品质。持续完善标识引导和服务项目公示,扩大应急保障、便民服务、储物柜、洗漱热水覆盖面,增加轻餐饮供应点和24小时厕所数量,延长部分驿站开放时间,丰富特色活动形式及数量,构建起与世界级滨水区定位相符、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滨水示范公共服务体系。


头图为市民们来到西岸自然艺术公园游玩。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摄 影:包璐影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社区生活更便利,居民身心更健康,...

15分钟逛遍长三角、23公里岸线...

从虹桥机场到浦东机场只需约40分...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