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53岁来自安徽的喉部早癌患者邵先生,2周前发现声门区病变,为了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来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陶磊教授团队为他进行手术治疗。经过严谨讨论和周密准备保障,于10月29日上午成功手术,邵先生成为全球第一例接受国产“经口手术机器人”声门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
此次手术极其微创,术中出血量不到1毫升。术后第一天,邵先生恢复良好,他和家属对陶磊教授团队表达了深切的感激之情。陶磊教授及其团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与国内知名医疗机器人公司李耀团队联合研发首台国产经口手术机器人系统(TORSS®拓思)。这项全球首创技术突破让咽喉部病变微创治疗迈向新征程,不仅推动国产机器人在头颈外科的进步与发展,更开创头颈肿瘤早期微创治疗防治,让咽喉肿瘤“早发现、早治疗、更微创”成为常规治疗手段,在该领域具有国际引领意义。
咽喉部肿瘤传统微创手术使用显微镜下CO2激光或内镜下等离子技术,这些手段有应用优势,也存在病灶暴露受限、止血困难、手术切缘不清、单手操作不易控制、学习曲线长等局限性。拓思系统不同于国内外其他手术机器人系统,针对咽喉狭窄而弯曲独特的解剖结构而设计,增强了可视化、高精度和灵活性,在咽喉区域手术时拥有显著的优势,可覆盖口咽、喉和下咽部,适用于咽喉部良恶性病变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临床实用价值。
陶磊教授表示,目前国际上没有同类经口机器人平台,这项技术不仅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还标志着国产机器人手术实现了专科化、精细化与智能化。见证了手术过程的眼耳鼻喉科医院周梁教授认为,这次成功应用不仅展示了眼耳鼻喉科医院在国际经口机器人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而李耀博士则表示,双方团队将围绕TORSS®拓思系统开展包括德国,美国、及印度等国家及地区在内的国际临床研究、技能培训、卫生经济学等领域合作,推动全球头颈外科手术的标准化应用。
据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喉癌年手术量占上海50%以上,探索新技术源自患者需求。该院院长周行涛表示,陶磊教授团队着眼前沿技术,坚持不懈钻研,国产机器人用于喉部早癌手术,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不仅促进头颈外科能力提升,也为头颈外科医疗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随着这一技术的成功实施,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计划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相关临床研究,以期为更多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陶磊教授透露,未来将围绕TORSS®拓思系统的产业化落地展开更多合作与推广,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创新治疗方式,为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
头图为喉部早癌专科化经口机器人手术。院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