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更多扎根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上海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有这些亮点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5-05-07 15:44

摘要: 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已经启动,5所高校改革方案有哪些亮点?来看看!

大学生毕业求职难,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造成这一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合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行业产业实际需求脱节,在当前科技快速更新迭代的时代环境下,很难培养出产业所需人才。


如何解决这一困境?近期,上海5所市属高校启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记者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这五所学校了解到,各校都根据办学特色制定了颇具亮点的改革方案。


底层逻辑变了,供需适配成为关键


“推动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不仅需要具有扎根基础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攻关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人才,也需要大量扎根生产实践的一线工程人才和能工巧匠,这是重要基础。这几年我们经常跟企业打交道,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表示,此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引导高校密切跟踪市场需求,与行业产业共同制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促进培养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


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改变了,供需适配成为关键,更多企业人才需求被看见,企业声音份量加重。


比如,在此次上海电机学院的改革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校企全过程联动的‘1234’实践教学体系”。上海电机学院教务处处长吕红芳表示,学生在第2、第4、第6和第8学期分别进行为期1个月的工程训练和企业认知实习、2个月的校内工厂综合实验和专业实践、3个月的驻企顶岗锻炼和4个月的驻企毕业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一线岗位”上锤炼“货真价实”的能力,打通“教室到车间、论文到产品、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化通道,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此轮改革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让企业参与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招生结构规模调整。在组建的委员会中,来自行业产业的委员人数不少于50%,且主任委员由行业产业资深专家担任,实时研判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结构变化。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贾廷纲刚刚当选了上海电机学院第一届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副主任。据他介绍,委员会将负责审议学校学科专业布局规划、专业设置调整等重要事项。


招生培养和专业设置均有变化


作为改革院校之一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上有“大动作”。学校把原有的9个学科性工科学院实质性重组整合为5个技术学部,学部下设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和技术研究院。


“重组新学部既不是单一学院的简单升格,也不是几个学院的简单合并,更不是按照传统的学科建设思路,而是突出面向产业需求、突出深度产教融合以及突出有组织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上应大校长汪小帆介绍,新型学部制重塑和引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让每个学部都成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让每间实验室和每一门课程都能体现企业的需求。


在此番改革中,学校首批遴选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的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和智能技术学部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部整体改革。


另外,值得考生和家长关注的是,上应大自2025级开始从按学科大类招生向按行业大类招生转变,按照专业服务的行业领域合并招生专业组,计划停招部分本科专业,理工农类招生占比升至80%,目前已经采取的举措包括:将面向美丽健康产业的化妆品技术与工程、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合并为大类招生;将智能技术学部现有的17个专业停招、合并为11个专业,分成智能制造组和智能信息组实施招生。


在新兴技术不断发展、传统企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4年制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天然的滞后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以“专微融合”的方式,探索新质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子与企业精准对接。


校方表示,学校的微专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集成电路”微专业报名人数最多,今年开设6个班,吸引225名学生选修;“人工智能”微专业的生源最广,除了电子电气类外,还涵盖管理类、机械类、化学化工类、交通运输类、航空类,甚至外语类专业。副校长夏春明表示,微专业对应企业真实岗位要求,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学中的不足,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同步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并将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来优化课程设置。


企业成为人才考核评价主体


人才培养得怎么样?企业更有话语权。在此轮改革中,试点高校都将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标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行业的成效作为学校办学绩效的主要考察指标,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机制。


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毕业生发展进行长周期跟踪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结果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来自江南造船反馈数据显示,二工大毕业生入职后技术创新贡献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每100人年度专利申请量达25件左右,主导的生产流程优化使周期缩短25%。基于这些数据,近5年,二工大新增及新申报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标准化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多个契合产业趋势的专业。


另外,此次改革还要求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机制和教师评价机制。上海电力大学就通过将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企业重视的关键能力纳入评价维度,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其中,企业评价直接采用员工培训题库进行考核,占比不低于30%。


头图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学生根据企业课题开展实验。校方供图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宝山区召开教育大会,发布教育强区...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防治教育“内...

上海纽约大学2025本科招生申请...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