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上观新闻”等媒体今年5月17日报导,5月15日一则据说拍摄于上海地铁车厢内的一段争执视频冲上了微博热搜。视频中,一位83岁的老人强调自身高龄,要求年轻的戴着耳机看手机的男性乘客让出车厢入口处醒目绿色的“爱心专座”,并说“谢谢”。未果后,情绪激动地拉拽对方手臂,并反复质问“你家里有老人吗”。年轻乘客全程未起身,执拗地表示不想让,还让人拍摄视频,后来又反称“本来想给老年人让,但这种态度我怎么让”,甚至向镜头比出剪刀手势。
乘坐过地铁的市民都知道,在每节地铁车厢入口处,绿色“爱心专座”上方的“老弱病残孕”标识清晰可见。地铁上这些特殊座位是彰显城市文明和城市温度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设计初衷就是为弱势群体出行便利提供的必要保障。当前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已近600万人,差不多相当于每四个常住市民中就有一位银发族。当年轻力壮者大咧咧占据着“爱心专座”时,本质上是在侵犯老年群体的出行尊严。
笔者是一位肢残者,在国外旅游时,也经常乘坐地铁。国外的地铁也有类似我们“爱心专座”的优待座、专属座,很多情况下都是没有人去坐的。即使坐了,也会如坐针毡一般坐立不安。特别是每到停站时,就会紧张地察看是否有需要的人士上车,一旦发现,立即站起让座。因此笔者乘坐地铁,就经常会碰到几个人一同站起让座的情况。日本东京地铁曾有监控数据显示,其照顾专座空置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普通乘客宁可站立也不越雷池半步。这种对规则的敬畏,恰恰体现了城市文明的高度。
在地铁争执视频的留言中,有些网友认为,让座是情分,不应道德绑架。把“未强制让座”当作冷漠的挡箭,这是对“爱心专座”设置规则的严重误读。爱心专座的设置逻辑具有前置性——在乘客落座瞬间,就应主动识别座位属性。正如交通法规中的应急车道不得随意占用,“爱心专座”本质上属于特殊权益范畴。健康成年人若无特殊情况却占据此类座位,与堵住生命通道的违规停车何异?当然,在这里也必须指出,老人需要“爱心专座”时可以轻轻地解释与说明,像视频中那样冲动以致动手拉拽,我们是不赞成更是反对的,这不仅是以不文明对不文明,更会让别人对你的同情转为憎厌。
上海是一座人口已经深度老龄化的超大城市,主动礼让已成为每一位上海人的基本素养。但上海地铁车厢内的这场争执,暴露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当年轻的乘客在八旬老人连续请求时也不肯起身让出“爱心专座”,不仅跨越了城市文明的底线,更在老龄化社会的肌体上划出了伤口。它暴露的不是所谓的“代际冲突”,而是文明素养的断层。城市温度的维系,容不得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
地铁车厢内争执视频发布一天后,也即5月16日,有媒体记者致电上海地铁服务热线了解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在回复中表示,地铁车厢的确设有“爱心专座”,但未强制年轻人必须让座。还说“如果有老年人上来的话,最好是给有需要的老年人让座。这也是要看乘客的个人素质,那真的人家自已很累呀怎么样,不想让座,那也是没有办法嘛。”
上海地铁对“爱心专座”争议的回应,暴露出了管理者在文明规则捍卫上的重大疏漏与误区。首先是工作人员的回复对“爱心专座”功能的诠释存在严重偏差,将特殊的“爱心专座”降格为了仅仅“建议让座”的普通设施。实际上,“爱心专座”的“老弱病残孕"定位,表明“爱心专座”绝非是“道德选修课”,而是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的文明基础设施。工作人员在回复中将刚性规则柔性化处理的做法,本质上消解了“爱心专座”的特定属性。其次是工作人员的回复在价值导向上传递了危险信号。“看个人素质”的消极姿态,等于默许“丛林法则”在车厢蔓延,是对管理责任的主动弃守,是把城市文明的基石简化成了一道道德选择题。当83岁老人不得不亲手维护自身权益时,暴露的正是地铁车厢内文明建设主体责任者守护者的缺位。
从法律层面上说,在公共交通领域,让座义务具有法定契约属性。当乘客选择落座“爱心专座”时,就与地铁管理者签订了隐形契约——该座位的使用权以优先保障特殊群体为前提。视频中的年轻乘客将“态度”作为履约条件的说辞,无异于单方面撕毁文明契约。上海地铁车厢内的这场争执,也恰似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某些人身上的两大病灶:对公共规则的漠视与敬老伦理的滑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伦理理念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敬老文明基因。当年轻乘客拒绝八旬老人的那一刻,不仅是个人素质的坍塌,更是对这千年文明基因的严重伤害。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动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爱心专座”不仅是公民素质的试金石,也是传递城市温度的重要媒介。上海的每位市民除“老弱病残孕”外,都应从主动避让“爱心专座”做起,做文明火种的传递者。因为,衡量城市文明城市温度的尺度,永远藏在对待弱势群体的细节里。
作为地铁的经营管理者也要刀刃向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爱心专座”的管理服务。比如,能不能尝试公交乘车“敬老积分制”,让主动让座者享受公共交通服务优惠,同时将“未主动让座”者纳入个人信用记录,用制度重塑行为;能不能在地铁车厢内设置“座位灯”申请按钮,需要帮助者按下后,可通过语言或字幕向即将到站下车的坐位乘客或爱心人士发出请求得到位子;可否建立常态化文明乘车巡查制度,用制度守住文明底线。还有可不可以运用新技术赋能,如在“爱心专座”安装智能感应装置,引入AI占座识别系统,实时调度志愿者进行劝导;毕竟,没有哪个伟大城市的文明底蕴,是靠乘客的自我觉悟堆砌而成的。
地铁上的“爱心专座”,是车厢里最醒目的绿色标识,它不应成为装饰车厢的摆设,而应成为丈量城市文明的标尺。愿我们的地铁能给予“老弱病残孕”乘客更多的温情和关怀,进一步提升上海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城市感染力。
文/王振华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