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青岛大学浮山校区一位宿管人员去世,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称,是室内无空调致其中暑身亡。全国各地近期持续开启高温高湿炙烤模式,有关“热射病”致死的新闻时有发生。警惕热射病,已经成为我们在每一个夏天都不得不重点关注的事情,因为“热射病”不仅是中暑这么简单。
中暑指人待在高温、高湿、低风速环境中过久,引发体温调节机制障碍所致的急性病,根据轻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介绍,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澹妄、惊厥、 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
热射病分为经典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等)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而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参训官兵、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部器官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这个温度被称为“核心温度”,一般比体表温度高0.5℃左右,范围大致在36.5-37.5℃之间。在持续高温度、高湿度条件下,人体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会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所以,核心体温升高,才是热射病的罪魁祸首。
面对高温天气,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是预防和减少高温中暑发生的重要干预途径。在高温天气中,预防中暑要做到:
1、做好预防,尽量避免高温日晒,穿着宽松衣物,多补充水分和盐分等。
2、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热射病的得病几率,这些药物包括抗组胺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安非他命、可卡因、甲状腺素、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等等。另外,酒精也会增加热射病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正在使用上述药物的人,需要尤其注意防暑降温。
3、封闭的汽车是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热射病来源。夏天在30℃以上的室外,停车后10分钟,车内温度就能上升至43℃,20分钟后可以上升至50℃。
4、当温度>35℃时,汗液蒸发是人体唯一的散热途径,如果环境中湿度过高,会出现“汗如雨下”,但是汗液没有办法蒸发,机体无法有效降温。
热射病可能危及生命,如发现,应该第一时间拨打120、110等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急救人员的指导和帮助。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