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提前5天拿到大三甲专家号源,一次处方最多开3个月药!上海社区医院的隐藏福利,劝你别错过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5-07-21 16:35

摘要: 上海社区医院的这些“新功能”,正切实改变着居民的就医体验。

在上海,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在忙碌中常常忽视了身边一些宝贵的资源。就拿医疗这件大事来说,一提到看病,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大三甲医院,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抢号、排队,甚至找黄牛,却对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了解甚少。


实际上,如今上海的社区医院早已今非昔比,功能强大到超乎想象,简直就是家门口的“医疗宝地”。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黄浦区的打浦桥社区医院,带大家看看家门口的医院究竟有哪些宝藏功能。


三甲医院50%号源

提前5天给到社区医生


你是不是也曾经为抢某一位大专家的门诊号而费心费力?准时点进挂号平台却依旧抢不到专家号?然而你知道吗,社区医院其实就有专属号源。


在分级诊疗政策的推动下,上海积极推动上级医院号源下放社区,如今,三级医院“50%号源”提前给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涵盖市、区两级医院的专家、专病、特需等门诊号源,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能提前5天拿到这些号源。这一举措,切实解决了市民挂号难的问题。


社区医生通过分级诊疗系统可提前挂号。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记者在打浦桥社区医院医生的电脑上看到,社区医生通过市分级诊疗系统,不仅可以预约早于社会面5天的专家号源,还能提前两天“捡漏”。“如果有没约掉的号,号源会收回号池再对外开放,提前两天上午优先给社区医院放号‘捡漏’,特定时间后收回再面向大众放号。”打浦桥社区医院办公室主任丁莉瑾告诉记者,转诊患者还可享受“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服务。


打浦桥社区医院医务科科长沈祎告诉记者一个案例:“我们社区有位80岁的叶阿姨,之前在参加体检时发现了一个结节。她的家庭医生在告知情况后,立刻与呼吸专病专家取得联系,对叶阿姨的情况进行评估,得出结节恶性风险较高的结论,建议叶阿姨前往上级医院治疗。同时,家庭医生还为叶阿姨推荐了肺结节相关专业性比较强的综合医院供参考,并通过预约的方式,帮忙叶阿姨约上了他们想去的市胸科医院号源。”


如今,叶阿姨每三个月会来一次社区医院,让家庭医生帮忙通过转诊平台预约挂号胸科医院,进行一次CT回访。“有了家庭医生帮忙挂号,再也不用麻烦家里人整天守在手机上抢号了,太省心了。”叶阿姨说。


沈祎医生表示,家庭医生在转诊过程中,就像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会根据患者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医院,还能通过家庭医生“绿色通道”预约号源,方便患者就医。“而且,我们还会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更进一步了解居民状态。”


一次处方最多可开3个月药量

大医院有的药,社区也能开


除了通过家庭医生预约转诊,解决患者挂号难的问题,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一部分,家庭医生团队与上级医院合作,还能为签约居民提供延长处方、丰富处方药等全程式的家庭医生服务,进一步提升患者签约服务体验。


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频繁跑医院配药是一件烦心事。如今,社区医院的“延长处方”服务,让患者告别了“续方奔波”。沈医生介绍:“以往,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前往上级大医院配药,路途遥远、挂号排队烦琐,配药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现在,签约家庭医生后,我们社区医院可以提供延长处方服务,对于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治疗性药物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后,最多一次性可开具3个月用量的药品。”


在奉贤区,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沈老伯和老伴都是慢性病患者,一直以来在上级大医院配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去大医院配药变得十分困难。沈老伯找到家庭医生周医生,周医生了解情况后,仔细整理了沈老伯夫妇的病历资料,详细记录所服药物种类、剂量和服用频率。之后,周医生往返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上级医院之间,与上级医院的药房、相关科室沟通协调,解决药品供应问题。最终,成功为沈老伯开具了延伸处方,让他能在社区药房拿到所需药品。在周医生的帮助下,沈老伯的糖尿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老伴的精神状态也逐渐稳定。


除了延长处方,社区医院的处方药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丁医生说:“为了满足居民的用药需求,我们不断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沟通协作,逐步增加社区医院的药品储备。现在,很多以前只能在大医院开到的药,在我们社区医院也能开到了。”


“以前社区医院药品种类少,很多新药、特药得跑大医院,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药和二三级医院基本同步。”沈医生介绍,过去社区医院药品大概只有600多种,很多新药先在二三级医院使用,社区居民难以就近配到。而现在政策放宽,除抗生素受管制外,药品种类已不再受限,目前已增加到700多种。“像达格列净这类较新的降血糖、降血脂、高血压药,我们基本都能配到,慢性病患者不用再专门跑大医院了。”


在特殊时期,社区医院也能及时配备急需药品。“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比如之前流感时,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我们都能申请进来,新冠小分子药瑞米德韦也有配备,现在很多三级医院都会让相关患者到社区来配药。”沈医生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区医院开的药,医保支付按社区医院标准,更方便、更划算。


大三甲专家也在社区坐诊

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


如今,在上海的社区医院,居民们还能享受到大三甲专家的坐诊服务。打浦桥社区医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去年成为全市第一家社区医院以来,打浦桥社区医院不断引进人才、专家下沉。目前,有近30种专病门诊,50余位来自大医院的专家定期下沉,内容覆盖心内科、糖尿病、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儿科、妇科、精神科等。


华东医院疼痛科兼康复科主任郑拥军下沉开设疼痛专病门诊。受访者供图


打浦桥社区医院院长金迎表示:“每位大专家来社区医院问诊,我们都有年轻医生跟着学习取经,手把手带教,培养扎实基本功,这是社区医院能留住居民的底气。”


瑞金医院足踝外科王碧菠主任医师下沉打浦桥社区医院后,与医院外科团队共同成功实施了一例甲板下血管球瘤剥除手术,为社区医院的外科治疗领域又添一块“拼图”。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祝翊倩主任与社区医院病房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上转下沉。作为国家级非遗,瑞金医院魏氏伤科的第23代传人李飞跃、第24代传人奚小冰也定期在打浦桥社区医院开设专病门诊,带教学生。


居民们对大三甲专家坐诊社区医院的服务赞不绝口。陶阿姨住在社区医院对面的公寓楼,子女都在国外。不久前她脚踝扭了一下,第一时间来到打浦桥社区医院康复科。在这里,她得到了专业的治疗和康复指导,康复了15天便已基本痊愈,下楼梯不成问题,远在国外的子女也放下心来。陶阿姨说:“没想到在社区医院就能享受到这么专业的治疗,还有大专家坐诊,真的太方便了。”


智能康复训练系统

让卧床老人站起来“重生”


走进打浦桥社区医院的康复中心,各种先进的康复设备映入眼帘。沈医生介绍:“为了提升康复治疗水平,我们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康复设备,如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平衡训练设备等。这些设备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康复治疗。”


康复师张阳是社区医院患者口中的“网红”,他和同事葛明杰还兼有运动教练双重身份。如今康复科与华山医院运动康复科专家实现联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服务。张阳说:“这些先进的康复设备,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康复治疗效果。患者在我们这里,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康复训练和指导。”


“现在他还常回来看我们,前段时间刚和老伴去迪士尼坐了小矮人过山车呢!”说起老马的康复故事,康复科科长冯媛媛难掩欣慰。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能畅快游玩的老人,曾因脑梗陷入瘫痪,连大小便都无法自理。社区医院康复科用专业与耐心,让他在半年内实现了从卧床到生活自理的“重生”。


2022年,老马因脑梗被紧急抢救40多天,出院时已严重瘫痪,伴随大小便失禁,连基本站立都无法完成。正值疫情期间,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他送到了打浦桥社区医院康复科。“刚来时他得挂着尿袋,轮椅都离不开,我们评估后制定了针对性的康复方案,从肢体功能训练到神经反射恢复,一步步推进。”冯医生回忆,康复科团队结合骨科与神经康复经验,为老马搭配了智能康复设备训练与手法治疗,仅用半年时间,就让他摆脱了尿袋,实现独立行走。


如今的老马不仅能生活自理,更开启了“环游之旅”,迪士尼的过山车、日常散步逛街都不在话下,还成了康复科的“活招牌”,常回来和医生们分享近况。“他每次来都要绕康复科转一圈,看看葛医生,跟我们聊聊天,像家人一样。”冯医生笑着说。


上海社区医院的这些“新功能”,正切实改变着居民的就医体验。家庭医生助力挂号三甲医院,让看病不再难;延长处方和丰富处方药,方便了慢性病患者;大三甲专家坐诊,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先进的康复设备,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力保障。相信随着社区医院的不断发展,这些“新功能”将为更多居民带来健康和便利。


头图为社区医生在为患者转诊挂号。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实探:上海社区医院能拍CT、测抗...

喝咖啡组乐队,把康复服务开在花园...

视频|上海社区发热门诊病人持续增...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