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六点,上海农欣果蔬合作社理事长、上农彩米种植基地负责人时德龙准时出现在稻田田埂上,如同30多年来的每个清晨一样,巡查水稻长势。“收成好不好,分蘖期最关键。”时德龙背着手,望着绿油油的稻田,气定神闲。
干了大半辈子农民这个职业,65岁的时德龙是金山区山阳镇远近闻名的“民间水稻专家”,他感叹虽然三伏天最难捱,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土地不会辜负勤劳的人。
盛夏日,劳动报记者跟着时德龙一起,学习田间管理,感受这份最古老职业的苦与乐。
“汗滴禾下土”,高温下精心呵护稻田
“这片地是五色彩稻育种的,种植要求比较高,需要人工插秧。”时德龙说,6月份的时候,完成了这批水稻的育苗和插秧,最近到了分蘖的关键期。“你看这片地,稻苗有些密,要分一些出来,补种到这里。”
图为记者和时德龙学习分苗。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记者穿上靴子,踏进水田里,脚立刻陷入泥地里拔不出来了,还要弯着腰将稻苗拔出,避免伤害到附近长势良好的稻苗,可谓步步惊心。“拔苗的时候,手要靠近根部,往上提,力气不要太大,免得拔断了。”时德龙速度很快,迅速完成分苗、插秧。“插秧的时候要注意,前后左右相距25公分,这样才整齐。”时德龙的眼睛就像尺,过宽过窄,他都会立刻提醒。
上午九点钟,天气愈发热了,时德龙脸上胳膊上都是汗,衣服也湿透了。记者的大腿、胳膊都晒红了,一直弯着腰,酸痛无比。这一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在水稻田里变得具像化了。“这种高温天,我们一般是从早上六点干到十点,等傍晚凉快点再接着干。”时德龙拿起一壶水,咕嘟咕嘟喝了起来。
“水稻种植主要分为育苗、插秧、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这几个关键时期。分蘖期就是水稻发棵、长分枝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田间管理主要是保证充足的水分,要合理追肥、及时除草,还要关注病虫害,防止影响分蘖生长。”时德龙指着稻田说,这些用来育种的水稻,更要精心呵护。
割舍不下的土地情缘
时德龙是山阳镇的大农户,最高峰时曾租种了600亩地用来种植水稻。“1992年的时候,上海农学院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国特种水稻学术研讨会,那时候我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彩色的稻米。”
图为时德龙讲解五彩稻秧苗特别之处。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后来,在原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系主任赵则胜教授的指导下,时德龙开始种植彩色稻。“育种那片稻田,就是与上海交大合作的,交大的专家经常过来指导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时德龙见证了特种稻的蓬勃发展。“彩色稻米现在用处很多,上海人喜欢的糯米八宝饭,年轻人喜欢的杂粮饭,还有糯米酒、米糕,都会用到彩色稻米。而且它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市场欢迎度很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德龙慢慢减少了水稻种植面积。“但我和身边的老伙计肯定还会种下去,看到绿油油的稻田就高兴,站在田地里就觉得舒服。”时德龙说,农民很辛苦,但也容易满足,秋收季节就是幸福时刻。
“现在越来越多田地采用机械化种植了,年轻人都用高科技种地了。”时德龙笑着说,看到新闻里越来越多人愿意回到农村搞乡村振兴,越来越多孩子走进田地里开展劳动教育,他心里就高兴。
“农村,也大有可为啊。”说这话时,他站起来掀开锅盖,一锅彩色米锅巴饭做好了,香味袭来。
种地也要讲创新,五彩稻田成了网红打卡点
时德龙说,他也在积极追赶潮流,要抓住乡村文旅大发展的时机。
在上农彩米种基地对面,还有100多亩稻田,时德龙在多位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把“乌贡2号”“红乡玉”“黄金叶”等各类水稻分块种植,还种出“美丽湾区 乡村四季”字样,形成了壮观的大地艺术景观。
这是时德龙和他人合作开发的“农文旅结合”项目,他把水稻科普知识搬到田野间、大地上,寓教于乐,市民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中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和品种的多样性。
图为成熟后的五彩稻田(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时德龙告诉记者,秋天的时候,稻田会免费开放,游客们可以欣赏稻田风光,也可以在五彩水稻制成的九宫格中近距离观看水稻的生长状况,拍照留念。“也可以体验下采摘乐趣。”时德龙说,他希望未来这里可以变成集彩稻科普、果蔬采摘、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农业科普基地,市民在观赏之余,还可以把装有水稻种子的水培产品带回家,更好观察一粒种子从发芽到抽穗的生长过程。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在时德龙的稻米科普馆里,写着这句话,也刻在他心里。
(实习生陆思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