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 空调 “承包” 了今年的夏天,老上海人曾靠什么熬过酷暑?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5-08-24 13:51

摘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消暑秘籍。


今年上海的夏天,热意浓烈。上海中心气象台频繁发布高温预警,街头巷尾弥漫着燥热气息,不少人直呼“这条命是空调给的”。可在过去,空调尚未普及之时,上海人又是凭借何种方式与智慧,在炎炎夏日寻得清凉,熬过这漫长暑季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消暑秘籍。


那些年的消暑妙招

乘风凉,老弄堂里的“自来风”记忆


“冬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当这首带着沪语软糯腔调的童谣在暮色里响起,老上海的夏夜便活了。


“乘风凉”三个字,是刻在几代人记忆里的消暑密码,其源起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苏州文人顾禄的《清嘉录》。因苏沪水脉相连、人文交融,这一说法随民俗流转融入上海方言,“乘”字取“搭乘”之意,恰如借风而行,与“乘船”之“乘”同工,透着老辈人对自然的巧思。


在上海,“乘风凉”始于傍晚时分。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风扇吹不散三伏天的闷,“到屋外乘风凉”就成了全城默契。放下碗筷,弄堂里便陆续传出动静声:藤椅、竹榻被一一摆开,有人在长凳上搭块门板当临时躺椅,更有讲究的会铺张草席,就着弄堂“自来风”的穿堂而过,慢悠悠摇起蒲扇。


那时的上海藏着几处著名“风口”: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中百一店,外滩的上海大厦,长乐路的老锦江一带。高楼间的穿堂风格外劲爽,成了纳凉人的首选。“中百一店还有空调,冷气飘出来刚好还能蹭上一点。” 叶先生曾住在附近,他当时经常坐在中百一店前的台阶上乘风凉。


而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弄堂口,孩子们成了乘风凉的“主力军”。“90后”王小姐回忆,幼儿园时,她每晚最期待的便是坐在可的便利店门口吃橘子味冰沙,再和同学追逐嬉闹。大人们端着切好的西瓜,摇着扇子喊“慢点跑”,然而叮嘱声总追不上孩子们的脚步。“一个暑假下来,膝盖都快摔烂了,红药水紫药水涂得像幅画,但第二天照样疯跑。”她笑着说,那股劲儿,现在想起来还热乎。


这种露天相聚,让“乘风凉”早已不止是消暑。素日里关起门的邻居、街坊,在晚风里递块西瓜、借把蒲扇,便成了熟人;弄堂里的纠纷,往往就在纳凉时被长辈三言两语劝和。那些摇着蒲扇坐到凌晨的夜晚,风里飘着的不只是凉爽,更是弄堂里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夏夜向阳院,黑白屏幕前的纳凉记忆


集体纳凉的习俗,催生出了独特的“向阳院文化”。如今的纳凉晚会大多是文艺表演,而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居委会组织的纳凉晚会另有一番模样——把居民聚到一起看电视,便是最热闹的盛事。


那时的夏夜,暑气像层密不透风的纱,可弄堂里的向阳院总能聚起最旺的人气。作为里弄公共活动的核心,向阳院除了日常供孩子们学习、游戏,每到夏夜,还成了邻里共享电视时光的纳凉胜地。


“我视力不好,要坐在前排才能勉强看清屏幕。所以每天晚上,不等天色全暗,我就会和几个朋友一起搬好板凳早早赶去占座。”已退休的管女士回忆起来,那些画面仍历历在目。每到黄昏,里弄干部便会捧着个木箱子出来,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台“凯歌”牌黑白电视机——带着厚实的木质外壳,是全弄堂的宝贝。专门定做的木箱配着铜锁,支架要反复调试才稳当,仿佛捧出来的不是电器,而是稀世珍宝。


当时,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有限,却为上海市民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看过《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这是我第一次看国外的电视剧,甚至还是部科幻片。”她说,虽然当时屏幕上时常飘着雪花点,声音忽大忽小,可没人在意这些,每个人的目光都牢牢粘在那方黑白色的光影里。


电视放完,人们通常也不愿意离去。大人们借着月光继续聊天,孩子们则在板凳间钻来钻去,模仿着电视里的台词打闹。简陋的向阳院没有空调,却凭着这方屏幕、一片笑语,成了盛夏里最沁人心脾的角落。


一头扎进水里,泳池欢腾与江河记忆


公共泳池一直是夏日热门去处。“小时候家门口有个东昌游泳池,每到盛夏就人潮涌动。”市民汪阿姨还记得自己捏着2角,和小伙伴一起排队买票的热闹场景。彼时的泳池多为露天,日光毫无遮拦地洒下,将水泥池壁烤得滚烫,可人们热情不减。一下水,清凉瞬间将身体包裹,疲惫与燥热被一扫而空。


除了设施完善的公共泳池,黄浦江和苏州河也一度是天然的“消暑泳池”。依江而居的居民,对这“免费泳池”青睐有加。每至傍晚,岸边便热闹起来。大人们带着毛巾、肥皂,领着孩子来到浅滩处。江水虽不如泳池澄澈,可胜在开阔凉爽。一群人在水中肆意扑腾,溅起层层水花,欢闹声不绝于耳。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水质变化和安全管理加强,江河游泳渐少,但夏日游泳成为了老上海夏日里最鲜活、最难忘的图景。


那些年消暑宝物

从蒲扇到鸿运扇


提起消暑的好物件,蒲扇无疑是老上海人夏日的“标配” 。这种由蒲葵叶和柄制成的扇子,面大且轻,扇动起来,便能带出一阵微风。家庭主妇们心灵手巧,会用布条给蒲扇包边,如此一来,不仅美观,还能大大延长蒲扇的使用寿命。


夏日午后,日头正毒,屋内闷热难耐。老人们坐在竹椅上,不紧不慢地摇着蒲扇,那节奏,仿佛能把时间也摇得慢下来。孩子们在一旁玩耍得满头大汗,这时,老人便会招手把孩子唤到身边,用蒲扇轻轻为他们驱赶蚊虫、扇风降温。一下又一下,微风拂过,带走燥热,孩子的眼皮渐渐沉重,在蒲扇的轻摇下,进入甜美的梦乡。


上世纪70年代末,电风扇开始走进上海人的生活。早期的“华生”牌台扇是稀罕物,铁制底座稳固,扇叶转动时会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尽管吹出的风带着些许机器的温热,但在当时已属难得的清凉。每到夏天,一家人围坐在电风扇前,感受着那有节奏的微风,满心欢喜。


再后来,风扇不断升级,摇头扇、鸿运扇、落地扇相继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清凉。但即便如此,许多老人仍保留着蒲扇,在他们心中,它承载的那份情感与回忆无可替代。


上海街头扇扇子的市民。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从门板到躺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夏夜,门板是最接地气的纳凉工具。天擦黑时,男人们踩着板凳卸下木门板,用井水反复冲洗掉白日暑气,再抬到弄堂风口处。宽大的门板洒上几滴花露水,瞬间成了天然“凉床”,一家一块,在巷弄里排得整整齐齐。


居民区的夹缝、弄堂口、高楼阴影下,甚至桥边人行道上,随处可见门板与躺卧的居民。叶先生记得,不少人索性彻夜睡在门板上,伴着弄堂风直到天明。


到了七十年代,竹制躺椅渐渐成了新宠。据老一辈人回忆,那时的躺椅属紧俏货,需托人从浙江、江西山区捎来毛竹,再请木匠削制打磨。谁家有一把能调节靠背的竹躺椅,能让整条弄堂羡慕。竹片自带凉意,午后放平了蜷着打盹,傍晚支起半躺聊天,成了老上海夏日里更精致的消暑选择。


老上海人还有这些传统的消暑方式


老上海人还有许多独特的消暑方式,从日常饮食到休闲娱乐,都藏着应对酷暑的巧思。


绿豆棒冰至今依旧深受欢迎。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浇“水门汀”


太阳落山以后,吊桶井水,浇在家门口的水泥地上,只听“滋啦”一声,一股热气冒出。再用拖把拖拖,没一会儿,地面就凉下来。放上小桌板,小凳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家门口吃饭、聊天。


睏竹榻


晚饭后,老上海人都会带上竹榻,到马路边占个好位子乘风凉。凉风习习,带动树枝荡漾,形成天然的风扇。睡在竹榻上的人们一梦到天明。


擦痱子粉


洗完澡,擦干身体,涂点白乎乎的痱子粉,阴凉又舒坦。


吃绿豆棒冰


绿豆棒冰清热解火,咬一口,满口清凉。放学路上花4分钱买根棒冰,和朋友一人半根,拿棒子的那个人一般会吃得少点。


头图为在上海街头接受高温考验的市民。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颜筱依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明日迎“处暑”依旧冲击38℃!冷...

38.3℃,史上最热的8月21日...

如何破解高价创新药用药难题?专家...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