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在上海一年一度的政府开放月活动中,徐汇区龙华街道怡乐家园养护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市民们走进养老院,近距离感受养老服务的点点滴滴,而养老机构也借此机会倾听公众需求。这场双向互动的背后,不仅展现了上海养老服务的发展成果,更凸显了以“短期试住”为代表的新型养老模式正在改变着传统养老格局。
从“观望”到“体验”,开放日打破认知壁垒
“以前总觉得养老院是‘高墙之内’的封闭空间,来了才发现这里更像一个温暖的社区。”61岁的徐阿姨在参观怡乐家园养护院后坦言。作为此次政府开放月的参与者,她的母亲因脑梗需要长期照护,这次参观也是为家人考察养老环境。
在养护院的适老化辅助器具展示区,翻身辅助器、行走助力设备等辅助器具让徐阿姨眼前一亮。“我照顾母亲时最累的就是帮她翻身,有了这个辅具,不仅老人省力,我们家属也能少受点罪。”她认为,这类实用器具应该进一步推广,“很多家庭不知道有这些帮手,政府开放日正好提供了了解的机会。”
市民在试用康复护理机器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文娱活动区的热闹景象同样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手工课上,老人们专注地剪纸、制作手工艺品;放映厅里,经典影片和现代电影交替播放,老人们边看边讨论。“我母亲在家总说闷,这里有同龄人聊天,还有这么多活动,比闷在家里强多了。”徐阿姨说。
另一位独居的张阿婆则对养护院的餐饮服务赞不绝口。“以前做饭是大难题,现在这里一日三餐都有,菜式还能换着花样,礼拜天子女来做客也能一起吃,太方便了。”她特别提到,食堂工作人员会定期询问老人的口味需求,最近还新增了现煮的洋葱面、盖浇面,“感觉比家里还贴心。”
市民们的反馈中,“医养结合”是高频词。住在附近的李阿婆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她满意地说:“养护院旁边就是社区医院,配药走路10分钟就到,家庭医生还会发信息提醒换季注意事项,这点最让人安心。”
短期试住成“缓冲带”,上半年转化率超40%
“以前提到养老院,大家想到的都是‘一住到底’,现在我们希望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副处长李苏晋介绍,近年来推出的“短期试住”服务,正在成为连接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重要纽带。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有3000多位老人咨询短期试住服务,其中40%最终选择了长期入住或定期短托。所谓“短期试住”,是指老人可以根据需求在养老机构居住3天至1个月,期间享受与长期入住老人同等的护理、餐饮和活动服务。这种模式为老人和家属提供了“体验期”,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入住容易退出难”问题。
今年春节期间,这项服务迎来了高峰。当时全市有200多家养老机构专门开放短期床位,解决了三百多位老人的“临时照护”需求。“很多家庭春节要外出,老人独自在家不放心,短期试住就成了刚需。”李苏晋解释,尽管春节期间护理人员紧张,但机构仍通过加派人手、优化排班等方式保障服务,“院长几乎全天候在岗,还特意准备了年夜饭,让老人感受节日氛围。”
更具创新性的是,短期试住与适老化改造的结合。普陀区等部分区域在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时,会同步提供合作养老机构的名单,方便老人在改造期间临时入住。“家里装修要十几天,老人去哪过渡?养老院就是现成的‘临时家园’。”李苏晋表示,这种“改造+过渡”的模式为部分有适老化改造需要的老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试住期间,老人们还探索出了“灵活养老”新方式。有些独居老人选择工作日住机构、周末回家,既解决了平日照护问题,又能与家人共度周末;还有老人将机构当作社交据点,白天来参加活动、用餐,晚上回家休息。“这说明养老不必非黑即白,机构和社区的边界正在模糊,老人有了更多自主选择。”
从“试点”到“常态”,养老服务更具温度
政府开放月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市民“走进来”,更在于让养老机构“听进去”。
随着短期试住、灵活养老等模式的推广,上海养老服务正朝着“多元化”“人性化”方向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家机构常态化提供短期托养服务,每月平均接待五六百位老人。“这些模式不是凭空设计的,而是从老人的实际需求中‘长’出来的。”李苏晋说。
老人在体验AI中医诊断。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对于未来,市民们充满期待。徐阿姨希望适老化设施能进一步普及,让更多家庭知道这些“养老帮手”;张阿姨则盼着社区与机构的联动更紧密,比如把手工课开到社区里,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参与。而养老机构也在探索更多可能,有的正在尝试与社区医院合作,将健康讲座、义诊等服务搬进机构。
养老不只是“老有所养”,更要“老有颐养”。政府开放月搭建的不仅是参观的桥梁,更是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当养老机构更懂老人的需求,当老人更了解机构的服务,这种双向奔赴,正在让上海的养老服务更具温度与活力。
头图为前来参加政府开放月的老人。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