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1日,2025心理健康普慈论坛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建院九十周年主题活动在张江科学会堂隆重举行。论坛以“构建精神医学服务新生态,领航健康中国新征程”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精神卫生领域的权威专家、学术领袖与各界嘉宾1500余人,共同回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九十年来的辉煌历程,共绘新时代精神卫生事业的宏伟蓝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敏回顾了医院自1935年“普慈疗养院”创立至今的变迁,强调从单一院区发展到如今三院联动、成为国家医学中心的跨越,凝聚了几代“精中人”的奉献与努力。党委书记肖俊杰在欢迎辞中指出,中心已从一家本地精神卫生机构蜕变为辐射全国、接轨国际的国家级平台,始终以推动心理健康普惠为己任,并以“精神卫生服务年”为契机,持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致力于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回应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与期待。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林分别致辞。他们从不同视角充分肯定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标杆地位,对医院90年来在科研突破、临床精进、教学深耕等领域的持续创新与稳定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一致指出,精神卫生事业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学术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并鼓励医院继续发挥国家医学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为积极响应国家《“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陆林,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主任委员赵敏等专家们共同发布倡议,号召全国相关机构和精神卫生服务工作者,锚定“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这一关键方向,在精神卫生资源提质扩容上出实招,在服务效率优化提升上见实效,在全民心理素养培育上求突破,以实际行动彰显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
近两年,“600号”将城市品格与医院文化相融合,不仅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更承载着温度、信任与人文关怀。为进一步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特邀请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姜复生,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徐强,央广网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顾梅,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汪家芳,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孙文倩,哔哩哔哩党委副书记张元,著名音乐家、钢琴演奏家孔祥东,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王祖承八位文化、医疗领域的专家担任首批文化建设指导专家,共同推进具有温度和深度的人文医院建设。
《同一首歌》在星穹之下温暖相和。市精卫中心供图
此次论坛设1场主论坛、12场分论坛,200多位顶尖专家学者聚焦心理健康数字化评估、脑科学前沿与伦理思考、中西医协同模式等热点方向,以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共精神卫生政策等关键议题,通过深度分享与思想碰撞。
在推进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年工作的讨论中,专家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亟待守护的“新边疆”。当前面临多重挑战:儿童心理问题隐匿性强,易被误认为叛逆或生理问题,导致干预延误;专业医生和治疗师严重稀缺,家庭往往求医无门;社会污名化使家长回避问题;儿科与精神科分离,缺乏“心身同治”的整合模式。然而机遇也已显现: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国家政策日益重视,更多资源投向早期预防;人工智能辅助筛查、数字疗法及线上咨询平台为普惠服务提供新途径;“整合医学”推动儿科与心理评估融合,正逐步构建“筛查-识别-转介-干预”的全链条服务网络。
聚焦脑科学前沿技术伦理领域时,专家认为在脑科学研究和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伦理问题主要聚焦于“当神经干预技术(如深部脑刺激、基因编辑)可以大幅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性格、记忆甚至价值观时,‘我’还是原来的‘我’吗?改变的边界在哪里?”“脑机接口和神经成像技术使得‘读心’成为可能,那我就没有隐私了”等问题上。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些疑惑必须做好几点:伦理先行,如做好知情同意,做好隐私保护等;建立动态监管;推动公众的参与和教育。总之,要审慎前行,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整体福祉而非相反,是这一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科主任、国家中心主任王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年医院心理科人满为患,大部分是学生。当下青少年最主要的精神困惑就是由于环境变化、学业压力以及电子信息化带来的情绪问题和社会交友功能障碍。王小平表示,如今有很多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甚至带来自杀风险。他提醒家长,当孩子出现厌学、成绩下滑等现象时,要及时去专业机构评估,“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早发现早干预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家长如何在生活中调整孩子情绪?他建议“把孩子带出去”,让孩子和人打交道,不要把学习作为唯一重要的事,培养更多兴趣。而在防控自杀风险方面,他建议减少家庭摩擦,避免冲突。
头图为2025心理健康普慈论坛开幕。上海市精卫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