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打造“大思政课”品牌,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思政大课。9月15日,小学课程“众志成城”首播上线。
本次思政大课分为小学课程“众志成城”、初中课程“中流砥柱”、高中(中职)课程“精神丰碑”、大学课程“大国担当”,按学段在9月15日(周一)至18日(周四)依次推出。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思政课教师团队承担了小学课程“众志成城”的授课任务,6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教研员)暑假期间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精心打磨课程,高质量完成了课程录制,本节课播出时长约30分钟,展现了上海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积极成效。
“郁达夫发表大量文章鼓舞抗战士气、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吼出民族魂魄、滇西各族民众挥汗洒血修筑滇缅公路、华侨领袖陈嘉庚募捐筹款购买物资、爱国商人卢作孚倾尽所有抢运物资到后方……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国歌歌词中‘万众’指的是谁了吗?”在“众志成城”思政大课中,授课教师周孙鑫是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的思政教师,也是上海市基础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等奖获得者。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后,学生们纷纷抢答他的问题。周孙鑫打破传统思政课“概念灌输”局限,将“众志成城”精神拆解为“可感知的个体故事、可理解的群体实践、可参与的现实行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化认知、认同精神、践行行动,让“团结奋进”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如何将“众志成城”这一宏大主题,转化为孩子能理解、能共情的成长对话与故事?上海成立了阵容强大的思政大课备课组。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何宁正是备课专家组成员之一。她介绍说,为了深入浅出地诠释“众志成城”的主题,团队在备课初期反复筛选素材时,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聚焦“有温度的人和事”。比如,关于赵一曼的故事,专门选取和凸显“妈妈给宁儿写绝笔信”的细节——当小学生们听到“哪个妈妈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时,自然能共情“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
对于本次思政大课的学习,上海教育系统高度重视,上海各小学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安排组织学生随堂学习,或利用班(队)会组织集体学习,引导小学生建立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感性认识。
头图为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师生观看小学课程“众志成城”思政大课。上海市教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