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普陀区重点民生工程,上海市普陀区康复医院将于2026年一季度正式启用。近日,记者从普陀区卫生健康委了解到,这座总建筑面积超过39000平方米、总投资约4.4亿元的现代化医院,将由普陀区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运营,以“智慧康复”为鲜明特色,为患者带来全新的康复体验。
据介绍,位于延长西路583号的普陀区康复医院核定床位达300张。记者走访发现,其“智慧”基因首先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据观察,医院重磅打造了“未来智慧病房”——将适老化智能改造融入病房,地面、家具边角都充满巧思;智能机器人能协助护士进行物资配送,甚至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互动交流;通过物联网技术,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可被实时监测并同步至医生工作站,让医疗方案随时调整、更加个性化。除了室内的高科技,医院还别出心裁地在屋顶开辟了康复花园,让患者能在自然环境中放松心情、进行康复训练,实现身心同步康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将在此场景中深度落地。以中风后手臂活动受限的患者为例,康复机器人能提供大量重复且标准化的动作训练,还可精准追踪每一步康复进展;而脑机接口技术,更有望让部分重症患者借助“意念”实现与外界的沟通或设备操控,为康复治疗开辟全新路径。
医护人员演示佩戴康复器具活动手臂。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
据介绍,医院践行“医康融合”“疾病全程康复”“全周期康复”理念,早期予以康复介入并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运动数据;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联动机制,实现“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康复网络无缝衔接,出院后由家庭医生团队上门随访。通过这些举措,达到临床治疗与康复医疗的同步性,提升康复干预时间连续性和康复服务的全面性,让患者获得更加完整和连贯的康复体验。
此外,为了让优质康复资源惠及更多居民,2024年10月,普陀区康复医学联盟正式成立。由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牵头,联合区内多家医疗机构和民政、教育、体育、残联等部门,共同打造区域康复服务体系。未来,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规范、便捷的康复服务,医院还将承担高校人才培养任务,为普陀康复医疗事业注入持久动力。
头图为上海普陀区康复医院。劳动报记者叶佳琦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