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到一年秋收时节。今天,我们如何向孩子们讲述似乎离他们生活越来越远的秋收?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有哪些特色农产品?可以带孩子去哪里感受丰收的喜悦?或许这份指南您用得上。
风吹稻浪,秋收季启幕
微风拂过新华村的圩田,沉甸甸的稻穗相互碰撞,发出“沙沙”的轻响,一阵机械的轰鸣声刺破晨雾,金山区枫泾镇里,秋收季启幕。
站在田埂上望去,两台红白相间的联合收割机像两头勤恳的“铁牛”,沿着田垄稳稳穿梭。伴随着“轰隆隆”的机械轰鸣,金黄的稻谷顺着管道落入粮箱,粉碎后的秸秆则如细碎的绿绒,均匀撒回田间,滋养着明年的土地。收割机驾驶员带着满满一车稻谷到田埂边,随着机械臂的翻转,脱粒后的稻谷如金色雨粒落入运粮车。
捻开一粒稻壳,雪白的米粒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6月初插秧的“上师大19号”,抗倒伏、抗病性强,是上海师范大学培育的本土优质品种,长粒香型软米特质受到不少市民的喜欢。
如果孩子要问,从一粒稻种到餐桌,要经过怎样漫长的旅程?那就要从选种、育种说起。农业科研人员们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精心培育出抗病强、产量高、米质优的“超级稻种”,为整个旅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优秀的种子准备好,便进入了精心照料的种植阶段。秧苗在育秧中心长到一定高度后,然后被移栽至稻田里。在此过程中,农民们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科技、智能化的管理也贯穿水稻生长始终。
十月份,水稻成熟。联合收割机在稻田中一次性完成切割、脱粒和秸秆处理。为确保稻谷品质,避免霉变,收获后的“湿谷”会立刻被送往烘干中心,进行快速、专业的脱水处理,这是保证大米口感与品质的关键一步。
最后,是蜕变成米的加工阶段。干燥的稻谷在这里经历一场“变身”:先去壳,变成淡黄色的糙米;再通过精磨,褪去米糠层,变得洁白晶莹;最终,经过严格筛选和质量检测,这些大米被封装入袋,通过发达的物流网络,送往各地的市场和超市,直至抵达市民们的餐桌。
秋收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更受孩子们欢迎
在上海的许多学校,秋收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而是孩子们亲身参与的实践体验。农事课堂与田间实践的结合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比如,最近嘉定区望新幼儿园就组织中大班孩子及家长开展亲子秋收劳动体验活动,以沉浸式实践开启一场别样的成长之旅。
在农事知识课堂上,老师们结合生动的图片与实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水稻的生长周期,从播种、育苗、插秧到成熟的全过程一一细说。同时,还展示了镰刀、斗笠等传统农耕工具,演示正确使用方法,让孩子们直观理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农事课堂结束后,孩子们在家长和教师的协助下,走进金黄的稻田。他们小心翼翼地拿起小镰刀,学习收割水稻的基本动作,弯腰、下刀、割稻,动作虽显稚嫩,却格外认真。“稻穗沉甸甸的,摸起来毛毛的!”孩子们一边收割,一边分享着自己的发现,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孩子们还一起体验“古法脱粒”。他们双手握住稻穗,在脱粒桶上反复摔打,看着金黄的稻谷从稻穗中脱落,纷纷惊叹传统农业技术的神奇。最后,亲子合作扎稻草人,孩子们为稻草人戴上小帽子、系上花围巾,一个个形态可爱的稻草人伫立在田间,成为秋日里独特的风景。
科技赋能为传统农业教育增添了新的维度。在上海市民办德英乐实验学校,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科技赋能,稻香千里”的精彩水稻科普讲座。老师从一枚小小的米粒开始,为同学们揭开了水稻的生命奥秘,讲解现代生物技术、智能农业如何赋能传统种植。这让孩子们认识到,农业不仅是传统的,更是科技的、创新的。
在松江区九亭五小,每年,各学科教师都会以秋收节为载体,结合学科特征设计特色教学活动。今年,学校整合校园农场资源,推出了“橘子加工厂”“柿子工坊”等沉浸式秋收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橘子果酱、制作橘子灯等手工活动。
不止这些,在上海市许多中小学,校园的边角地带被开辟成“快乐农场”或“一米菜园”。春天,孩子们在这里播种下青菜或萝卜的种子;平日里,他们负责浇水、除草、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到了秋天,便迎来了最激动人心的收获时刻。
今天,在上海,各中小学正用一片菜园、一次农场之行、一场综合实践活动,将“秋收”这颗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这一堂堂生动的秋收课,将成为他们成长中的一份美好回忆。
家长如何带孩子感受秋收?这份攻略请收好
作为家长,如何利用上海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特色,带孩子领略秋收的丰富内涵?这份实用指南您或许用得上。
上海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市各区的劳动教育基地网络,形成了市、区、街镇立体化的劳动实践基地格局。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区,基本都能在身边找到适合的劳动实践场所。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崇明区已成为上海劳动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比如,瀛东度假村及其周边基地提供了最为经典的农事体验。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体验汗流浃背的插秧、割稻,感受“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在布布瀛土布非遗基地,孩子们可以学习纺纱、织布、染色,将一块朴素的布料,通过自己的巧手变成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在经纬交错间感悟工匠精神与非遗文化的魅力。走进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孩子们可以参与“森林小管家”之类的活动,进行树木认养、林地清理、生态观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培养保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感。
嘉定、宝山与闵行区则巧妙地将田园野趣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比如,嘉定区的愚农庄园、马陆葡萄主题公园等地,是体验田园生活技能的绝佳场所。除了常见的果蔬采摘,孩子们还可以学习农耕知识、亲手制作农家点心、尝试传统手工艺,在一系列充满趣味的生活化场景中,完成从生产到加工的完整劳动教育。
宝山区教育局与罗泾镇打造的“行知行第三空间”里,同学们可以在这里开展劳动教育、非遗文化体验和自然探究综合学习活动等。基地还利用自有资源和罗泾五村优质自然、人文资源,围绕乡村振兴专题,分设现代农业、生态文明、美丽家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自然探究等主题,开发适合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课程,以师生比1:5配备课程指导教师,保证学生“大思政课”实践学习活动开展的丰富性和实效性。
闵行区的漫农漫稻源产教融合基地则更具科技感。它展示的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如无土栽培、智能灌溉等。学生可以在这里对比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巨大差异,激发对农业科技的兴趣,思考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链接:这些特色农产品也是上海独有
如果孩子问起上海有哪些特色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份“国”字号榜单足够权威,而上海目前就有16种在列。
比如,青浦薄稻米米粒晶莹饱满,蒸煮后香气四溢,口感软糯弹牙;崇明金瓜有着“植物海蜇”的美称,脆嫩爽口;三林崩瓜作为上海的古老瓜种,皮薄酥脆、汁多味甜,承载着几代人的舌尖记忆;彭镇青扁豆颗粒饱满、豆香浓郁,深受市民喜爱;七宝黄金瓜香气扑鼻,是炎炎夏日消暑佳品。
还有大放异彩的畜牧产品。崇明白山羊肉质鲜美,早在1978年就被国务院定为“长江三角洲白山羊”生产基地;枫泾猪、崇明沙乌头猪、嘉定梅山猪等品种,凭借优良的繁殖性能与独特的肉质风味,成为上海地方畜禽资源的珍贵代表。
最令人心动的还有多种水果。庄行蜜梨就是今年新入榜的“上海味道”。圆圆的梨子,表皮暗绿如翡翠,洁净光滑的外皮轻轻一剥,便能露出白玉般的果肉。咬上一口,脆嫩的果肉瞬间迸发出清甜的梨汁,每一口都是幸福感。在蟠桃之乡金山吕巷,种植着接近80种蟠桃品种,在香味、口感软糯度、甜度上各具特色。奉贤黄桃陆续选育出了10个“锦”字系列黄桃优质新品种,包括锦绣、锦春、锦香、锦辉、锦丰、锦冠、锦园等,都受到了市民欢迎。
头图为宝山区的同学们体验秋收(资料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