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上海机床厂的职工子弟,今年3月开始,我在《劳动报》撰写“工厂记忆”专栏。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专栏连载后,竟然会在该厂在职、退休和曾经在该厂工作过的干部职工中引发不小的反响,他们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同时,纷纷打听作者是何许人也,并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我,陈世梁就是其中一位老同志。
他在新闻界朋友的帮助下和我加上微信后,在朋友圈留言:“上机厂的故事被一位没有在上机厂工作过的上机厂老职工儿子有声有色、系统地描述出来,读起来非常亲切,生动,值得大大点赞!”陈世梁是《支部生活》杂志的退休记者,曾经在上海机床厂工作十多年,他希望我能不断讲好上海机床厂故事。1940年出生在北京的陈世梁,1964年从清华大学机械设备及工艺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上海机床厂。至今他清晰记得到上海机床厂报到的情景。1964年9月25日,他乘坐火车到达上海后,大学同学方振侨在北站接他,然后雇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来到上海机床厂附近的方振侨中学同学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到厂里报到后分配在工艺科。在厂部举行的欢迎大会上,厂长李艮同要他代表来自全国各地8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发言,随后到油漆车间、二车间劳动实习,先后在车床、铣床、钳工、装配等岗位上跟着师傅学生意,带过他的师傅都夸他勤奋好学。
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理工男”,怎么会跨界当了一名记者?面对我的疑问,陈世梁说,后来他改行在厂里从事宣教工作。1979年10月,上海广电局面向全市招聘编辑、记者,他报名应试。对新闻工作他是有童子功的,从小就喜欢看报,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还担任过校广播台的记者。恰在这时,他收到了《解放日报》的商调函,最终成为《支部生活》杂志的一名记者。回望自己一生,他深情说道:“上海机床厂是我大学毕业后人生与工作的起点,我为曾是上机厂的职工而自豪。”
作者刘翔父亲(第二排左五)、徐志祥(第二排左四)和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师生合影
作者刘翔和徐志祥(右)共忆上海机床厂往事
和老同志徐志祥结识也颇有意思。那天,我的手机微信上跳出一条请求加为好友的信息:“我是徐志祥。”面对这个陌生名字,我选择了拒绝,没过多久,我的手机上再次跳出这条请求加为好友信息,我依然是置之不理。一个小时后,我的手机响了:“侬好,侬是刘翔吗?我是徐志祥。”这下我彻底懵住了:徐志祥是谁?“刘翔,我是你父亲刘征文上海机床厂老同事啊!你写上海机床厂的文章,在上机人中间炸开锅啦!大家都在打听作者是谁,现在终于找到你了。我珍藏着几张当年和你父亲合影的照片,想和你见个面,把照片带给你看看,你啥时有空?”尽管这名徐志祥我不认识,但电话那端他饱含深情的那句“我是你父亲刘征文上海机床厂老同事啊”这句话,顿时拨动了我的心弦。于是,我当即和徐志祥约定第二天见面。一见到我他便激动地说:“小刘啊!为了找到你,我可是费了一番周折。”原来,他在上海机床厂老同事微信群里读到我的“工厂记忆”专栏后,立马确证作者就是40多年前曾经和他朝夕相处的老同事刘征文的儿子,内心十分惊喜。他说,自从上世纪80年代调离上海机床厂后,便和我父亲失去了联系。如今,我的这篇文章勾起了他对在上海机床厂工作时那段美好岁月的怀恋之情,迫切想找到我和我父亲。他灵机一动,打电话到上海机床厂退管会,从那里得到了我的电话。1945年出生的徐志祥说,上世纪70年代,他从部队复员来到上海机床厂,先后在翻砂车间、厂团委工作,后来调到市档案局工作直至退休。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对自己曾经在上海机床厂工作的日子充满自豪与留恋。那天,他从手提包里拿出10多张上海机床厂老照片,如数家珍般叙述着上海机床厂的前世今生:“每当我翻阅这些珍贵照片,总会心潮澎湃。”
作者刘翔父亲2014年10月12日(左二)和上海机床厂老同事聚会
陈世梁、徐志祥以及我的小学老师林德辉等,都是年过80的耄耋老人。从这些前辈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有一种情怀叫“上机人”。
(以上图片均为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