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夏江南,如往年般持续“蒸烤”模式月余。晴天白日非必要不出门,但工作总是懈怠不得。一日跨越半个上海去采访,返途时当过午。灼日欲燃、热气如凝,去往地铁站的千米路程走出了五公里之感。终于只差一个路口便可进入地下,但路旁突现葳蕤小园,已热得头昏脑涨的我,毫不迟疑地投进那翠黛浓荫中。
那是一片极小的绿地,高大的乔木只有香樟、水杉、玉兰,另有几棵金桂、山茶和女贞、海桐、石楠等最常见的灌木。除石头花坛、几张木质休息椅外,再无设施与景观。但步入其中便瞬时降温了不少,呼吸亦渐平缓。干脆关掉发烫的手机,坐于水杉树下,让久盯着屏幕的干涩双目沉浸在浓绿的拥抚之中。
当真静了,便有风徐来,这风与暑气最盛时不同。风头仍旧发烫,尾梢却已生凉,且那凉意深长,一阵接着一阵连成一种气韵,慢慢沁入毛孔,使人身心都觉得松快,感官也就跟着灵敏起来。
始于仲夏的喧闹蝉鸣此时亦有变化,由高亢明亮转为低沉暗哑。古人说蝉因悲秋而鸣声凄切,其实这些不知疲倦的歌者也在更新换代。夏蝉已厚积薄发完成了繁衍使命,体型更小的青绿色寒蝉将登上枝头,在送暑热、迎秋露中唱完此生轮回的最后一曲。
落叶知秋
风声蝉声中,断续有叶片凋落,其色绚丽、有明黄、淡金、丹朱、曙红、赭石……风势一大,甚而叶落如雨。《淮南子·说山训》云:“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更有成语曰“一叶知秋”。三伏未尽时,落叶便是最早来报信的秋使。
在古代,“二至”与“四立”乃最早确立、也是最重要的节气。立秋也称七月节。周朝时,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至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仪式。后世承袭此俗,并根据时代需求有不同发展。据《梦梁录》卷四所载,宋代盛行“梧桐报秋”的仪式。“立秋日,太史居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
至于为何夏秋之交落叶树甚多,而独选梧桐来报秋,只因梧桐在古代传说和文献典籍中属性高贵……
簪“楸”纳吉
另有一种树叶,曾在古人立秋习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就是楸树叶。说起楸树,北方多见,北京故宫、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地方皆有百年以上的古楸。久居沪上者或许不太熟悉,但近些年也曾见过作为行道树引入。此树属紫葳科,树形挺拔、枝繁叶茂,春夏之交开花时满树粉白、斑斑绯紫中夹杂着淡淡鹅黄,如云似霞甚是可观。
说回到迎秋习俗,“楸树”之得名与其易感知时节更替有关。据清代赵学敏编撰的《本草纲目拾遗》载:“时珍曰∶楸叶大而早脱,故谓之楸……唐时立秋日,京师卖楸叶,妇女、儿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此习俗能代代沿袭,也与楸树枝叶性寒、气味清香,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有关。人们佩戴楸叶不仅为应时应景,也借此预防和疗愈换季时易生的各种秋燥之症。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立秋,太阳未升,采楸叶熬膏,擦疮疡立愈,名楸叶膏。熬法以叶多方稠。”
楚国都城郢都,也就是今日的荆江江陵,楸树成行、繁茂壮美,屈原被流放之际,他写下《离骚·九章·哀郢》,叹道:“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这种去国怀乡之情随诗魂代代相传。北宋文学家晁说之在题为《秋》的诗中说:“长年何事不悲秋,今日天涯愁复愁。故国老槐空寂寂,半天归雁自悠悠。故知庾信多清泪,何事陶潜亦白头。前日家人带楸叶,求身强健更何求。”离乡出仕的诗人,每逢秋来便倍加伤感,收到家人表示祝福的楸叶,满腔思念都化为最现实的思量:保重身体,好好活着,只要活着便有能平安归乡、与亲友团圆的希望。
朝颜报秋
于绿风中静憩良久,周身内外俱感清畅。出园前欲捡拾几片别致的落叶,又邂逅了几朵能报秋的小花。它们纤柔的藤蔓自木槿、海桐的枝蔓间攀出,圆阔的心形叶片逶迤扶疏,喇叭形的花朵微昂着头,笑靥是一抹摄人心魄的蓝紫。这其实是夏末秋初最常见的乡野土花,还有个极接地气的名字唤作“牵牛”。一见牵牛花便想到被视作中国传统情人节的七夕,七夕通常与立秋节气相近,甚至偶有重合,故而说牵牛花也可视作一种报秋之花。
神话传说中,七夕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汉代《古诗十九首》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相传牛郎是牵牛星下凡。实际上牵牛花名字的由来另有渊源,南北朝时的本草学家陶弘景说:“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此句本意是牵牛花的种子可以入药,药效好,令田野之人牵着自家牛儿来答谢。实际上,牵牛是以种子入药。成熟度不同的种子有深黑色,也有浅灰色。在十二生肖文化中,“丑”就是“牛”的地支名,故入药后的牵牛种子有“黑丑”和“白丑”之说。
但牵牛花与星宿同名,就被民间当成了应节花卉,也被历代文人墨客借题发挥,赋予了各种浪漫想象和玄妙演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则说牵牛花是:“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倚玉阑干。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
即便抛开七夕传说的光环,单从品性而言,牵牛花亦有不少值得称颂的特点。在乡村,人们称牵牛为“勤娘子”,只因它们在东方初白、鸡鸣报晓之前便已开放。茅舍疏篱、柔藤缠绕、朵朵或蓝紫或粉白的小喇叭,挂着朝露晨风中摇曳,自有一番雅俗共赏的风韵。
民谚云:“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鸟鱼虫总是比我们更早感知到时节交替,以微小而强韧、丰盈又多彩的生命能量,装点大地、滋养众生,也疗愈着人类因季节变化、阴阳转换而格外敏感的情绪。我们也应顺天应时,调适身心去更好地起居、劳作。正如程颢在《秋日》中所言:“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秋凉的舒爽令人松弛,秋收的欢喜令人安定;报秋、迎秋的仪式感使人懂得敬畏与珍惜,咬秋和晒秋的满足感让人满怀希望与力量……不经意间,秋之绚烂与隽永早已深种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