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技术催生大量新型岗位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已对自然科学、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提起人工智能时,很多职工的第一反应是“恐慌”,生怕人工智能会和自己抢饭碗,抢夺有限的就业机会。有国内一流高校曾做过调研,他们发现,对于人工智能,超过半数的受访青年人(尤其是未毕业大学生)关心的“头等大事”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风险。
然而,这种“本能”判断在很多专家看来过于悲观和武断。的确,每一项颠覆性的新技术出现,都会带走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但实际上,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且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劳动力。人工智能也不例外。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预测》,到2022年,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7500万个工作岗位,但有1.33亿个新的工作岗位也将伴随着人工智能而产生。换而言之,人类世界将因人工智能的发展净增5800万个工作岗位。而普华永道发布的《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显示,未来20年,中国现有约26%的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取代,但是,与之对应的是,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通过提高实际收入水平和生产率,能够产生约38%的新工作岗位。这些新岗位涉及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净增约12%的新型工作岗位。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职工和毕业生看到、意识到了人工智能正在催生新业态、重塑创新链、重构产业链,开辟的更多就业新空间。他们不仅谈AI没有色变,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拥抱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不断提升自我,满足社会、职场新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打拼出自己的一番新天地。
不只是高学历人才的机会
不只是像肖筱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听上去“高大上”的人工智能也给了像外卖小哥、再就业职工转型的机会。
26岁的王余兵现在的工作,是坐在电脑前给屏幕上的画面做标记。这段时间,他和同事接到的任务,是给一些街景画面勾上线框,框选图片的公路、车辆、行人以及绿化,然后分门别类打上标签。通过贴标签、做记号、标颜色、划重点的方式,王余兵他们标注出数据的不同点、相似点或类别,为机器提供训练和学习资料的过程,行使的正是数据标记师的职责。
“我今年春节之后做起这个新工作的,”王余兵坦言,自己当过美团骑手,也做过工厂流水线工人。因为疫情关系,他之前打工的一家工厂一直无法正常复工,老家朋友看到他无所事事,便介绍他去一家科技创业公司做了数据标记师。“门槛不高,差不多一周多时间的培训,掌握了操作规则、标注内容、标注工具这些知识,就算‘入行’了。”尝过实业滋味的王余兵,倍加珍惜这个新的就业机会,再加上他的勤奋好学,从一开始每天只能处理几张图片,到如今一天能完成30多张图片标记,在数据标记师岗位上,王余兵成长相当迅速。
“现在月收入到手5000元,完成基本指标后还能多劳多得。”因为看到职业的上升空间,王余兵干劲十足,也悄悄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他希望能成为质检员、组长,甚至项目经理。人工智能为他铺就了一条职场追梦的路。
和人工智能训练师一样,数据标注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催生的一大新兴职业。不过,与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相关岗位相比,其技术门槛低,经过一定的培训就能上岗,招工人群范围广泛。王余兵身边的同事中,不乏前淘宝客服、工厂缝纫女工、从传统行业分流再就业的职工。
王余兵的切身体会在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中很有代表意义:“我觉得,人工智能不可怕,就怕你不肯接受转变,明明机会就在你的眼前,你却视而不见。我现在去拥抱了人工智能,这种感觉很好。”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2020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