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升温,上海师傅何以养成?

来源:上海工运 作者:阎梦华,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4-08-03 13:13

摘要: 高温炙烤着申城,伴随着上海中考成绩的放榜,不少中职院校的招生咨询热线也同这申城的温度一样火了起来。

7月,高温炙烤着申城,伴随着上海中考成绩的放榜,不少中职院校的招生咨询热线也同这申城的温度一样火了起来。“这两天办公室的两台咨询电话响个不停,报名人数远超我们的计划招生数……”在位于长兴岛的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办的工作人员深切感受着这两年职业教育风向的转变。除了就业率有保障的中职院校,近年来“中本贯通”在上海更是越来越火,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教育内卷下,不仅仅是普通家庭,不少上海中产家庭也正打破职校不如普高的刻板印象,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


曾几何时,上职校技校还是中考落榜生的无奈选择,而今,能够保证就业率、提供人生出彩机会的职业技术学校也一样炙手可热。职业教育是上海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职业教育的升温,预示着上海师傅的培育路径在进一步优化,上海师傅也将越来越受人推崇……


上海本地人、外省市户籍、随迁子女“三分天下”


中考落幕,中职院校咨询爆火。拥有近一个半世纪历史的江南造船是民族工业的摇篮,创建于1950年的企业下属职业技术学校,经历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考技校难于考高中”、近十年“追求学历轻视职业教育”的波澜。而今,它在招生风向上再次发生了“逆风翻盘”。


该校副校长王春年为记者揭开了其中的缘由:“就业率是很多学生选择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原因,而我们的毕业生推荐率是100%,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对于这几年学校在生源构成上的变化,王春年表示,“在前几年,外省市的生源可能要占到90%左右,但这两年,我们的上海生源明显开始增多。”他用“三分天下”这四个字来描述这两年生源结构上的变化,“打个比方,我们招生1200人,400人是通过上海中考考上来的本地户籍考生,400人是从湖南、江西等生源基地选拔出来的孩子,另外400名学生基本都属于外省市户籍但父母在上海务工的类型。”


事实上,千余名的招生名额远不能满足该校当年的报考人数,以上海地区为例,通过自主招生渠道报名的学生人数是招生计划的两倍。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就业率高的本市其他几所热门中职院校。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每到六七月的毕业季,不同于大学生的就业难,职业院校出来的学生反而就业率高,这是为什么?其实,说白了,就是职校生能够很好地对接企业的用工需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根子上,就是要精准培育能为企业所用之人。


在振华重工,每天傍晚,下了工的工人们三五结伴,走进振华重工技术学院。从下午五点半到晚上八点半,这里都十分热闹。工人们一起上晚课,晚上灯火通明的技术学院由此也成了长兴基地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工人的培训内容包含起重装卸、涂装工、电工、无损检测、钳工等各类课程,课程采取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模式。


“公司生产需要哪些工种,我们就培训什么样的工人。”作为一所由企业自家开办的培训学校,振华重工技术学院的办学目的简单直接——因地制宜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据技术学院负责人介绍,培养对象以企业内部职工为主,“新进员工新人培训、在职员工再培训,前者培训我们和生产基地联合,重点是应知应会,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后者注重提升工人的业务水平,注重技能等级的提高。” 为了不耽误生产,授课原则上都在晚上或者周末进行。


校企合作打造个性化“订单班”


企业有能力自己办学校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固然是好,但对于小微企业而言,依托他人之力,也不失为一招好棋。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在位于上海南部的奉贤区四团镇,集聚着几十家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产业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智能化程度极高,但多家企业也表达了缺乏智能制造人才之苦。面对企业方提出的需求,在镇总工会的牵线搭桥下,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给出了“订单班”的解决方案。


“我们根据企业产线生产的具体需求,校企共同制定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定点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后,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通过订单培养,学生们毕业就可留在企业、快速上岗。”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方介绍,通常学生才到大二,就有很多企业来学校“抢”人。该学院除开设时间较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其智能机器人技术专业也即将迎来第一届毕业生。“订单班”就是从这些专业的学生中,征求学生意愿,选择相应企业,达到“双向奔赴”的好结果。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找到了合适的人才,而学校,也通过校企合作赋能学科发展与学生就业。在曹阳职校,该校引入企业资源,通过实验室实训、企业实习、项目实训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专业技能。同时,曹阳职校还积极拓展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与上海永达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现代物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车享家等开展合作、培训。企业、学校、职工“三赢”的局面进一步打开了……


从职业教育迈向上海师傅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是我国产业工人的诞生地,也是能工巧匠的孕育地。今天的上海师傅,同样享誉全国:


历时16年打造对接机构圆满完成“太空之吻”的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成功研制出国产率达到95%、自主可控的自动焊设备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张冬伟;将消化沼气冷凝水排放装置采用的人工抽吸泵改为自动抽水的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杨戌雷……


反观这些大国工匠的成长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从教育背景看,与科学家群体普遍接受过系统的一流高等教育相比,大国工匠接受的大都是非连续性教育,他们中的不少人起始学历并不高,多毕业于职业院校或技工学校,在人生早期就开始接受技能学习,养成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技术素养。工作后他们在实践第一线,在参与、承担重大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得以锤炼成长,待手上功夫了得后开始摸索创新,边工作、边自学,或者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工作—学习—工作—学习”的不断循环中,最终修炼成一名大国工匠。因此,教育是造就更多大国工匠、上海师傅不可或缺的环节。职业教育在上海师傅成长的早期和过程中便显得尤为重要。


以江南职校为例,据了解,通过中考进入江南技校的学生将在这里度过三年的时光,“一年成型、二年成人、三年成才”,这是江南技校历来的育人模式。文化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定向培养的学生能够做到进入学校就知道三年以后自己要做什么工作。当技校出身的江南子弟毕业后进入江南造船厂工作,这批职工往往在江南一干就是一辈子,稳定性高、持续发展久,这也让江南技校随之承担起更重要的任务——职工全生命周期培养。


“大电气”,这是人们对上海电气的亲切称呼。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早在2002年,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和一线技术工人技能现状,上海电气、市机电工会依托上海电机学院,成立了李斌技师学院。李斌技师学院是全国首家以劳模名字命名的技师学院。2008年,李斌技师学院推出“3+3+3”技能培训新模式,即挑选有3年工龄的优秀青年技术工人,用3年时间培养成具有大专学历的高级工,再用3年时间培养成具有本科学历的技师或高级技师。


2022年,在“3+3+3”技能培训模式基础上,上海电气又推出了“升级版”——“劳模工匠研修班”。李斌技师学院副院长潘清告诉记者,“劳模工匠研修班”是从更高层次、更高平台,帮助高端技能人才求学圆梦。“劳模工匠是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他们本身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愿望就比较迫切。研修班让优秀的技术工人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开拓专业视野,提升实践水准。”


早期,职业院校是潜在上海师傅培育的摇篮;过程中,一套完善的、全周期的培训体系的加持,又是从上海师傅迈向大国工匠的有力保障。如此,职业教育助推上海师傅的培育,我们乐见,在申城的各行各业,将涌现越来越多的上海师傅……


(李嘉宝、陈恒杨对本文亦有贡献)



摄 影:刘振思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养老护理职称评定新规有望出台,从...

养老行业拿什么留住这些年轻人?

琐碎,磨炼着年轻的他们,记者记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