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制造”和“上海师傅”曾经是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享誉全国的上海制造、上海品牌背后,是一大批秉持海派匠心的上海师傅。新时代从“上海师傅”走来的“大国工匠”不仅秉持工匠精神,在劳动技艺上追求精益求精、争创一流,劳动态度上周密严谨、认真仔细,劳动灵感上勇于创新、善于发明,劳动过程中专注耐心、精心打磨,他们身上也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近年来,上海各级工会通过持续不断搭平台、建舞台,营造技术创新的浓厚氛围,厚植大国工匠成长沃土,着力将上海打造为大国工匠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铸就“工匠之城”的荣光。
一是优化工匠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推动工匠人才政策落地见效。为了让更多工匠人才优先落户、扎根上海,上海先后探索了“临港工匠”直接落户、居住证专项加分、缩短“居转户”年限等经验做法,解决工匠人才的后顾之忧。完善技术工人技能培养、评定、使用、待遇等制度。将创新要素纳入职工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体系。推动完善职工创新成果奖评选机制,完善岗位创新机制,搭建职工岗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让更多原始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业态新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支持企业自主确定评价范围,制定评价标准规范,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上海市总工会还特别设立了上海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以鼓励职工创新创造。此外,上海通过完善校企双向聘用人才政策,推动高校教师进企业、劳模工匠进校园,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同时推动企业建设培训基地、实训基地,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大职工技能培训力度。
二是强化价值认同和宣传效果。营造“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实时、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上海品牌享誉各方、上海产品一物难求、上海师傅受人追捧”的现象重新回归,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尊重工匠、崇敬工匠的价值理念。打造“向往工匠”的社会环境,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形成“匠心铸造品质”的氛围。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实践推广活动,号召行业领军企业拓展优势,推动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专业的劳模工匠人才创新联盟,持续扩大其在技术革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带动效应。
三是构筑工匠人才实践培育体系。以劳动竞赛挖掘培养工匠人才。近年来,上海工会坚持用好劳动竞赛这个“传家宝”,持续开展上海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并以“五个中心”建设、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等全国引领性劳动竞赛为牵引,通过培训、比武、练兵、竞赛、献计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企业广泛开展示范性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形成覆盖各层级、各领域的竞赛新格局,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工匠队伍。以校企合作促进工匠人才学历技能双提升,工会主动作为,架起二者之间的桥梁。上海市总工会会同市教委等多个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化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出九大具体举措,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另外,吸引更多人愿意成为大国工匠,就要着力让工匠人才特别是“新八级工”的钱袋子鼓起来。近年来,多家企业实行面向技术工人的股权激励,打通技能、技术和管理晋升通道,试行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设立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