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教育发掘更多天才

来源:上海工运 作者:柴一森 发布时间:2024-08-31 09:30

摘要: 一个中专生,为何能拥有如此高的数学水平?

6月13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决赛名单,801人成功晋级。入围选手平均年龄22岁,主要来自北大、清华、麻省理工、剑桥等知名高校,其中一位17岁的中专女生姜萍引发全网关注。


然而,这份突如其来的关注并不全是赞美,还有很多质疑和怀疑的声音。一时间,北大的数学教授,乃至普通的网友,都不禁表示了疑惑:一个中专生,为何能拥有如此高的数学水平?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姜萍选择了沉默,没有公开回应。无论姜萍事件背后的真相如何,都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某一方面存在天赋的学生能否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天赋能否最终成为天才所具备的能力?再进一步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天才,还是发掘天才?


记得我从高一开始,偏科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每次期末考试,数理化只能低分掠过,但语文和英语每次都能拿到130分以上(满分150分)。高一下时面临分班,当时班里流行男生选理科,女生选文科,我头一热选择了物理。后来的几年,我都在无尽的数字与公式中苦苦挣扎,本该成为理科生强项的数理化,却成了负担。最终,靠着文科的高分,我才勉强叩开了大学之门。


姜萍是好运的,尽管读的是中专,但偶然一次机会,她被“伯乐”——数学老师王闰秋看中,辅导姜萍数学,并帮助她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让昔日的偏科生,成为如今人们口中的天才。


在一篇关于姜萍的文章下,笔者看到过一条很扎心的留言,一个河南考生说,他身边的偏科生也有很多,但几乎没人能证明自己。


审视当今教育,并不是鼓励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而是把每个人都模具化,塑造成符合规则、制度和便于管理的胚料。


所以,大部分偏科的人,最终都会选择认命,将自己的平庸归结于大环境,他们甚至连一次转系或转科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谈什么改变命运了。


或许,有反对者会认为,过分注重天才的发掘,会带来教育的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往往那些被称为天才的少数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艺术的发展,爱因斯坦、肖邦、达芬奇,古往今来,亦是如此。


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教育来发掘天才呢?


笔者认为,首先教育应从追求单一的高成绩,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潜力和发展节奏。不再以标准化的模板去衡量学生,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比如,有的学生对艺术创作充满热情,有的擅长体育运动,有的在科学探索方面表现出天赋。教育者和家长应当敏锐地观察到这些,并给予支持和引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选择,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和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


其次,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应更加丰富多样,涵盖艺术、人文、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打破学科界限,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天赋和潜能。


再者,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具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包括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


当然,并非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天才,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盲目追求孩子成为天才,而是注重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


回到姜萍事件,从一条条留言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表达的,更多是对应试教育的不满。笔者也真诚地希望,教育能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即便当不了天才,但创造性的思维一定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穿插...

强化职工权益保护,提升企业民主管...

精读详解新公司法: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