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正红:青春热血点燃五卅烈焰

来源:上海工运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4-09-14 14:10

摘要: 顾正红,一位普通的中国工人,因身处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推向了历史的舞台。

顾正红,一位普通的中国工人,因身处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推向了历史的舞台。顾正红的英勇牺牲引发五卅惨案,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由此揭开。虽死犹荣,在他的身后又有无数个“顾正红”挺身而出,1925年5月3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从上海遍及全国28个省区,总计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与。


“现在我们常常谈‘中国梦’,其实我觉得顾正红那一代人也有中国梦。他们的梦想,不是个人化的,是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有担当、有盼望。而且那真的是一个梦想,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亲眼看见梦想成真。一个愿意为别人舍弃自己生命的人,是真正有梦想的人。”一位追“锋”市民说道。


纪念顾正红:

澳门路上的红色记忆


澳门路300号,顾正红纪念馆。展馆鲜明而特别的“红”常常令走过的行人驻足观看。但那不是鲜艳的红,而是一种革命者舍身忘我、流血牺牲的悲壮深沉之红。


以展馆的背景色作衬托,立于纪念广场上的顾正红雕塑显得格外意气风发、青春昂扬。“这座雕塑有些年份了。”馆长告诉记者,“1959年由上海油画雕塑院设计制作,一直被放在展馆所在的原国棉二厂内,后因企业关停并转,雕塑被迁移至一所学校内,直至纪念馆成立后,才再被我馆收藏。”


新颖的空间设计、独特的叙述方式、生动的多媒体演绎,纪念馆为世人讲述了一个“青春正红”的故事:1921年,顾正红从家乡逃难到上海,随后进入沪西小沙渡地区的日商纱厂做工。1925年5月15日,当内外棉七厂作出关闭工厂、拒发工资的决定时,年仅20岁的顾正红敢于站在反抗资本的最前面,与日方评理。馆长说道,“我们的纪念馆就处于当时纱厂的门口位置,厂门当时已经关闭了,顾正红带领工友据理力争,最后日本大班向他连开4枪。”


运用当下最流行的沉浸式展示手段,纪念馆一步一“景”,紧紧抓住参观者的注意力。例如,以翻页电子小人书的形式来反映顾正红遇害的经过,让历史事件变得通俗易懂;再如,为表现旧时代下中国工人的悲惨工作状态,纪念馆聘请专业人士设计了一组微雕,以沪剧《星星之火》里“包身工”小珍子的故事为原型,展示了她被骗成为包身工、在日商纱厂遭受拿摩温鞭打折磨,以及最后被殴打致死的场景。


馆长还特别向记者展示了“镇馆之宝”——由五卅惨案亲历者后代捐赠的两块遇难者纪念铜牌与一组“五卅运动受伤者和牺牲者”纪念明信片,“希望通过这些展品,帮助参观的市民更直观地了解历史、勿忘历史。”


《先驱者》:

向英雄致敬


吴金保,以顾正红烈士事迹为内容的“五卅”电影《先驱者》制片人。在追“锋”的路上,吴老是必须提及的一位。“我和顾正红算是半个老乡,他是江苏阜宁(今滨海)人,我的祖籍是江苏兴化,两地挨得近。从小起,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读书看报一直是吴金保的习惯,他对时政很感兴趣,对党史甚有研究。多年中常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会投拍《先驱者》,他的回答一如既往:“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它是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党的发展壮大就是从这一运动开始的。


吴金保对《先驱者》的剧本作了整体的构思,邀请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杨晓林与另一位工人作家执笔撰写。“剧本的创作,前前后后长达两年时间。我拿着本子去了北京不下100次,早上飞过去,下午飞回来。与全国总工会、空政文工团等研究工运史、负责剧本创作的人反复讨论稿子。我要把他们的建议都融合进来,兼顾历史与艺术,不是件简单的事啊。”为了投拍《先驱者》,吴金保创办了他的电影公司。他给公司取名“寻梦影业”,而他这一寻梦的历程,竟填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空白。“这是第一部以'五卅’为题材的电影,以前还从来没有人拍过。"吴金保不无骄傲地说。


作为当时建党90周年的15部重点献礼片之一,在《先驱者》中,观众不仅能看到顾正红从一个不谙世事的乡村小子,通过在共产党人创办的工人夜校的学习,成长为一名有知识、有胆量的工人领袖,还能在影片中看到旧时代下中国工人的悲惨命运,而这也是吴金保特别希望向青年一代传达的内容。“那个时代的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上厕所要领厕牌,下班前要被抄身,工钱还要被克扣。今天的幸福真的来之不易……”


除了电影本身,主题曲《青春正红》也是吴金保格外钟爱的:单看歌名,已作点题,意境也佳,更不要说是歌词了,“镰刀斧头开天地/星星璨璨照日月/青春正红花正艳/一辈辈奋起铸造和谐世界……”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

觉醒与革命的起点


从一个不谙世事的乡村小子,成长为一名有知识、有胆量的工人骨干。顾正红的精神觉醒并非偶然,还是得益于建在纺织厂周边的工人学校,早期的共产党人来此地给工人上课,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授文化知识。建于小沙渡槟榔路(今安远路)的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工人学校。


2022年,普陀区在半日学校遗址处建成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它与800米外的顾正红纪念馆组成了上海工业初心文化景区,让更多的市民可以在这条追“锋”路上,与历史、与英雄更加接近。


记者走进二层小楼的陈列馆,眼前的黑板、长凳、留声机、办公室等复原场景,让人好似看到了百年前像顾正红一样的工人们在课堂里学习的场景。是的,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就像是上海滩夜幕下的一盏明灯。一个个“顾正红”们挣脱了封建迷信和宿命论的束缚,开始由觉醒走向革命……


摄 影:王海雯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职工健身汇燃动一夏

汗流浃背体验高温岗——骄阳下,总...

“夏送清凉”到一线,市总工会领导...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