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青年”与“养老”碰撞,“青年养老院”在云南、重庆等全国多个城市走红,引发关注与讨论。
这些机构称自己为养老院,其实有些名不副实,它既不对老人提供长年累月的住宿,也没有看护服务,相反更像是一种民宿或农家乐。它们的地理位置大多依山傍水或远离闹市,由一群年轻人打造出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吸引另一群年轻人来此,这里往往配备了泳池、躺椅、咖啡酒吧等休闲娱乐设施,他们喝咖啡、聊天、种地、晒太阳,放慢生活节奏,享受着所谓的“养老”状态。
听上去,住进这里的年轻人从此就能过上无忧无虑的躺平生活。这也让“青年养老院”一出现就饱受争议:年轻人不奋斗而去养什么老?“我们青年养老院,45岁以上的不收,从来没有上过班的不收。”“青年养老院”的初创者卢柏克的直率发言给养老院定了性——该休息时休息,该奋斗时奋斗。卢柏克认为,年轻人在这个时代下的压力太大了,不光要奋斗,还需要有一个平衡的生活。河北省心理学会秘书长袁立壮也发表了同样的观点,“青年养老院”是正处于压力中的年轻人在寻找放松身心的场所,社会应正视他们需要放松、关怀的情感需求。
“青年养老院”的客户群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如摄影师、网红博主这样的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工作时间相对弹性,但收入并不稳定;另一类则是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年轻人,他们进入养老院调整休息,把这段时间称为自己的“GAP”时光。
他们可能会在7点起床,跑步开启养生的一天;或在瀑布边徒步,沉浸于大自然中;或在田间耕作,感受不一样的乡村生活;或在音乐会上弹奏吉他,缓解焦虑。这些看似平凡的活动,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年轻人释放压力、寻找自我的重要途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选择关掉手机,远离电脑。此外,也有年轻人将养老院作为学习和提升的场所。32岁的路雷雷就是其中之一,他经营的“问巢”养老院名字正是取自鼓励年轻人学习的初心,路雷雷说,“‘问’是学习,‘巢’是居住,希望年轻人聚在这里学习、社交,通过交流解决内心的问题。”位于云南西双版纳的“问巢”小院里,专设了摄影、茶艺学习课程,感兴趣的年轻人们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聊天,体验生活。这段“GAP”时光总有重启的时候,“青年养老院”的住户小武曾说:“未来有一天,我肯定会从这走出去,再做一些事情,但我肯定还会回来。”
数据显示,“青年养老院”价格普遍在淡季1500元/月左右,大部分养老院都提供“义工换宿”,年轻人可以通过做一些卫生打扫,置换住宿费。价格很亲民,市场上的“青年养老院”也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同为“青年养老院”初创者之一的Tim透露,他经营的养老院光在试营业期间,社交媒体平台的咨询者已络绎不绝,他每天都要加100多个好友。不仅如此,该模式还吸引了很多大型企业前来洽谈,广州、安徽、洛阳等地都有联络者,希望将这一理念进一步构思和策划。同时,也有舆论提出了担忧,“青年养老院”主打回归自然、放松闲散,一旦商业模式过度介入,可能会导致“青年养老院”失去其最初的意义,变成单纯的“流量噱头”。另一方面,“青年养老院”的管理归属问题也需要得到明确,以确保其规范运作。
总之,不必对“青年养老院”这种新业态抱有偏见,其本质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心灵休憩地给那些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中的青年人,让他们放松心情,它的出现也凸显了年轻群体迫切的精神需求。理解年轻人,企业与工会也可以做些事,比如提供心灵休憩地的场所,可以是远郊小院的体验券,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一间职工休息室。一间小屋,隔绝工作,疗愈心灵,让年轻人哪怕在午休时段短暂地躺一会儿,也能为继续努力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