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为“匠” 培育更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上海工运 作者:何以弘 发布时间:2024-12-21 17:29

摘要: 推动产业工人由“工”为“匠”的过程,需要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工匠是产业技术工人的代表。推动产业工人由“工”为“匠”的过程,需要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链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关键资源的关键作用。在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制度和方法应该如何创新,在工匠培育成长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各级工会又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构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知识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


工匠是产业技术工人的代表,前不久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这一目标向广大产业工人展示了大有可为的职业场景和发展机遇。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总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智库专家李长安指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是促进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技能培养培训制度、技能合理使用制度、技能评价和资格认证制度、技能人才激励制度、社会合作制度等保障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制度体系。


李长安认为,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与此同时,市场需求对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和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据估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达48%。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人才的短缺也十分突出,据测算,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而且还在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半导体、大数据等相关领域人才需求量激增。


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李长安指出,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技能,还需要有创新精神、管理经验和合作精神等。因此,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从技术技能掌握、管理经验积累、组织合作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入手,结合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进一步壮大产业工人队伍。


让技能成才步伐跟上产业升级节奏


过去,产业线上的工人,讲究的是熟能生巧。如今,他们有机会到高等学府进修,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


在这个秋天,2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拿着通知书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参加由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与清华教授、院士等专家学者面对面。满满“工业风”的课堂,成了清华园的别样风景,更释放出我国为产业人才搭建成长阶梯,成批次、成体系、成规模培养大国工匠的鲜明信号。


作为上海信息通信行业唯一的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西区电信局的全国劳模徐珺受邀参加此次培训。徐珺表示,培训营让自己对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维护网信安全的央企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满足人民群众对数字生活、智慧家庭、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同时也通过此次培训营的“充电”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落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打算。


产业升级,不只是技术和装备的升级,也需要人才资源的支撑。充分发挥产业工人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骨干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健全职业发展体系,让技能成才的步伐跟上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节奏。


除了全总层面的工匠培训,在上海市总工会、区局(产业)工会也纷纷打造工匠“蓄水池”。11月7日,由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开放大学联合开展的上海工匠学院第八期上海工匠研修班正式开班,60多名上海工匠将共同领略人工智能、数字化经济等领域的最前沿知识,实现技能与学历的“双提升”。课程按照“技能+学历”双提升要求,通过多种形式授课,激励上海工匠持续对标大国工匠应具备的“五力”标准,不断推动自身领域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努力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


当前,在上海临港,23家工匠创新工作室正在民用航空、核电设备、大型船舶等高端制造业,也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不断创新突破,推动临港新片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临港新片区是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新高地,通过创评工匠创新工作室,使之成为创新的助推器、人才的孵化室,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全国劳模、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宝武集团技能专家、临港工匠创新工作室评审组组长王军表示。


日前,上海嘉定汽车产业工匠学院揭牌成立,这是嘉定区首个区级层面的工匠学院。同时,“汽车产业技能人才培育实训基地”和新一批“嘉定工匠创新工作室”揭牌成立,将充分发挥工匠人才“以点带面”和“传帮带”作用,激励引领广大职工勤学苦练、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智库”也将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构筑技能人员更多成才路径,技术技能专家将在职业能力建设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知识沉淀和创新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培养等问题,为建设一流汽车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聚智汇力。


以高质量技工教育打造高质量产业工人队伍


产业技术工人是联结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关键所在。


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需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事实上,早在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除了深化改革,办好现有的中职、高职院校外,办好技工院校也是建强产业工人队伍不可或缺、事半功倍的有效路径。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研究员、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罗容海认为,当前我国的技工院校撑起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半边天”,技工院校,正在成为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据清华大学与复旦大学共同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数据统计,全国近2500所技工院校20多年来累计培养了近3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各行各业的高技能领军人才中,大约40%有技工院校学习背景和经历。


罗容海指出,技工教育的就业指向性最为明确,在就业问题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技工教育也必然与时俱进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他认为,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结合产业升级趋势和社会急需紧缺,动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围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此外,技工教育要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可以通过组建一批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完善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遴选建设一批优质技工院校和优质专业,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同时,最重要的还是大力加强校企合作,这不仅是技工教育的立身之本,也是技工教育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依靠。要着眼于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培养计划,支持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等各方面力量举办技工教育,组建多层次校企合作联盟网络。


期待新“八级工”等制度更快落实


从刚到上海不懂技术处处碰壁,到如今通过发明创造成为行业技能大师,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梯研发部部长潘阿锁走上了一条技术成才的道路。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潘阿锁深知产业工人发展中的困境与壁垒,《意见》一出台,他就格外关注,特别是其中关于新八级工制度的内容,他特别期待“‘新八级工’制度可以打通成才通道,提升产业工人地位。”


“《意见》中提到,健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这项制度的健全,将为我们产业工人确立一个终身学习和奋斗的目标。”潘阿锁表示,“八级工”制度中,每提升一个等级需要几年时间,这让产业工人们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目标。“我所在的电梯行业,目前行业天花板就是高级技师,上海目前行业里有不少四五十岁的高级技师,如果有‘新八级工’制度,相当于给他们树立了更高的目标。”


潘阿锁同时表示,“新八级工”制度下,高技能人才也是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这些高精度、高品质的产品,在无形中也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他希望,企业从高技能人才创造的效益中获益后,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反馈给高技能人才,从而形成一种企业和个人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也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多劳多得”“高技者多得”的氛围。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工会力量

“工匠”引领!中国这样壮大产业工...

展“人民城市”画卷,工会笔触添墨...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