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情还是问自己|生育篇:生育友好型社会,如何构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5-03-07 12:22

摘要: 生育,从来不只是家庭的事,更是社会的事。

生育,从来不只是家庭的事,更是社会的事。


去年,一揽子政策相继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中华全国总工会倡议“建设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文支持用人单位设置“生育友好岗”。从“妈妈岗”到“生育友好岗”,政策的推进淡化了养育过程中的性别意识。


在上海,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情况如何?


理念创新:

从“妈妈岗”到“生育友好岗”


2024年10月,《若干措施》出台,从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4方面提出系列生育支持措施。随后,全国各地开始发力,纷纷着手优化生育政策,根据地方特色积极探索出台生育支持措施。


上海积极响应,2024年12月,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用人单位将工作时间可弹性安排、工作方式灵活、工作环境友好的岗位设置为“生育友好岗”,原则上提供给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


根据规定,用人单位可从经营管理实际出发,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或远程办公、灵活休假、绩效考核等柔性管理方式,为劳动者兼顾工作和生育提供便利。相关权利义务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明确后,列入劳动合同或签订相关书面协议。


生育与就业的冲突往往成为影响年轻人特别是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广东、河北、黑龙江、青岛等地已分别出现了一批“妈妈岗”,开辟出职场妈妈的新通道,缓解和消除她们的选择焦虑。


上海推出的“生育友好岗”更具创新突破,一是性别包容性进一步增强,政策明确将适用对象扩展至“对12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理论上覆盖父母双方,淡化传统家庭分工中的性别标签。


二是岗位多元化,除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外,政策鼓励数字经济、文创经济、银发经济等新经济领域开发此类岗位,拓宽就业适配范围。


实践落地:

生育友好岗已登陆招聘会


好政策更需要真正落实到位。短短十几天时间后,2025年1月3日下午,在浦东新区举行的今年首场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上,生育友好岗招聘专区出现,成为一大亮点,也标志着生育友好岗的实际落地。四家企业在该专区设点招聘,共推出100多个岗位,岗位主要为社群销售、渠道销售、商家运营、营运督导、门店店长、采购经理、短视频账号孵化、视频剪辑、社交平台账号运营、证券经纪人等。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妈妈岗”多为销售、家政、客服以及生产制造加工企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这类岗位大多采用计件、计时收入,更适合学历较低、技能单一的女性。而这次推出的剪辑、运营、采购等岗位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让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获得职业成长提升的可能以及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况且,这些“生育友好岗”大多具有弹性安排、工作方式灵活的属性,普遍没有坐班打卡的需求,而是以项目制、结果考核为导向,以此便于劳动者平衡好工作与抚养孩子之间的关系。


1月11日,生育友好岗再现招聘会现场,在乐业杨浦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上,“生育友好岗”专区提供了家政服务员、育婴师、养老护理员、新媒体运营专员、活动策划、视频制作等各种岗位。


1月16日,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举办了新年首场线下招聘会,推出“生育友好岗”现场面试,为企业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招聘视频剪辑制作员。


工会支持:

放大友好概念


在建设生育友好岗的过程中,工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推出不久后,长宁区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召开专题座谈会,与会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展开讨论,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宁区教育工会副主席周颖芳提出,要持续建设好妈咪小屋,为女职工创造更加优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临空园区工会主任王敏说,园区已经有部分企业采取了灵活办公、错峰上下班等柔性措施,期待进一步促成这样的转型;天山路街道总工会主席程俊表示,街道工会接下来将与企业用人部门充分沟通,加强指导,推动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的全面构建。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就业是重要的一环,但绝非唯一一环。


这是关系全局发展的大事,“友好”的概念应被放大——“生育友好”更多体现的是包容和激励,既有对少生不生的包容,也有对多生优生的鼓励和支持。这份支持需要更明确的实质政策,如生育休假制度、发放生育津贴和育儿补贴等。


近年来,上海市总工会注重“友好”细节,积极作为。如推动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联合市人社、市妇联开展维护女职工劳动权益专项检查,促进工作场所性别平等;推动保障男女职工生育假期后返回原岗位或者工资相同的岗位的权利,为生育女职工提供产后返岗“再培训”,助其尽快适应岗位新要求;推出“幸福奶爸快乐宝妈”上海职工生育支持活动新一季的直播课程,帮助新手父母科学育儿,营造责任共担的家庭文化;加快“爱心妈咪小屋”建设,全市8000余家爱心妈咪小屋,帮助职场备孕期、怀孕期和哺乳期的女职工安然度过特殊阶段;推出“职工亲子工作室”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企业托育园,因地制宜开展托管托育服务。


人口发展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有助于推进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让年轻人愿意生、生得出、生得起、养得好。


我们期待更多的生育友好政策和措施的出现。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2月刊)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问情还是问自己|技能篇:女电工女...

问情还是问自己——写在“三八”国...

短视频就业潮①|无限机遇与个别成...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