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婴室”到“育婴室”,改变的不只是空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5-10-31 21:20

摘要: 从“母婴室”到“育婴室”的转变只是一个开始,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仍需推进。

头图:长风大悦城商场内的亲子卫生间(摄影/展翔)


最近,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商场和公共场所陆续将传统的“母婴室”更名为“育婴室”或“父婴室”,并对内部设施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性别育儿者的需求。


这一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字之差,背后是中国社会观念、性别平等和家庭结构的深刻演进。


从“母婴”到“育婴”

性别门槛被打破


“母婴室”的概念在中国已有十余年之久,功能设计如其名称,服务对象一直默认是母亲和婴儿。传统的母婴室内通常设有哺乳隔间、婴儿护理台,装饰风格也多为粉色系或女性化形象,无形中形成了一道性别门槛,将爸爸们“拒之门外”。


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今年夏天,北京朝阳大悦城商场率先将“母婴室”更名为“育婴室”,并进行了空间升级:设置自动门和隔帘,明确分隔哺乳区与换洗区。改造后,爸爸们可以在换洗台区域自如地给孩子更换尿布,而哺乳区仍为妈妈保留私密空间。


这一举措经网友拍照上传网络后,迅速引发社会热议,获得广泛好评。不少商场纷纷效仿,“父婴室”“育婴室”等陆续出现。


事实上,此类概念并非近期才出现。早在2018年5月开业时,上海长风大悦城就正式推出了亲子卫生间,将其划分为四个功能区:母婴室、女亲子卫生间、男亲子卫生间及儿童卫生间。


亲子卫生间位于商场2楼和4楼,设有清晰醒目、色彩鲜明的指引标识。不同功能区采用不同颜色区分,例如“女亲子卫生间”使用一大一小两个红色图标,方便家长快速识别定位。卫生间内设施齐全,男亲子卫生间中不仅设有成人马桶和儿童马桶,还配备了专供小月龄宝宝使用的尿布台。服务台及现场工作人员均接受过相关培训,能及时引导带娃家庭前往使用。


据大悦城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不少带娃的爸爸主动使用该设施,用户对功能设置和环境体验反馈良好。


商家迎合消费新需求

亲子体验备受重视


商场育儿设施的转变,也是商家迎合新消费需求的战略调整。


“在进行开业筹备时,我们就明确要打造一个儿童友好的商场。”上海长风大悦城负责人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场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亲子家庭的实际需求,围绕不同家庭成员的需求场景进行了细致的设计,进而诞生了四个不同种类的亲子卫生间。


事实证明,这一提前设计十分周到,上海长风大悦城有近60%的客群都是有娃家庭,“我们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亲子体验,在商场内设置了多处亲子友好空间与特色活动,比如B1层服务台的免费阅读区、亲子娱乐空间,每月在中央广场举办活动,顶楼的高登公园推出‘火星降临地球’主题儿童乐园。”负责人说。


相比之下,许多传统商场还没有跟上这股亲子潮流。不止亲子设施有待完善,育儿设施仍以“母婴室”为主,配置也参差不齐。一些爸爸坦言,在只有“母婴室”的场所常感到尴尬。“我以前带女儿出门,遇到要换尿布只能找无障碍卫生间,拿酒精湿巾擦好几遍才敢用,或者趁没人的时候‘溜进’母婴室快速解决。”一位“90后”爸爸告诉记者,父亲走进“母婴室”,总让他感觉不太好意思。


如今,家庭消费已成为商场最重要的客流来源之一。提供亲子友好设施,能够显著延长家庭在商场的停留时间,增加消费可能。商家也通过这种方式塑造品牌形象,提供包容性育儿设施显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品牌好感度。


改名后的商场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社交平台上,网友们为商场点赞,好评满满,有网友在评论区表示,“过去带娃来商场,孩子一闹就只能匆匆回家。现在有了完善的育婴设施,我们可以安心待上一整天。”


双职工家庭成主流

传统育儿观念转变


名称改变的背后,是社会观念的深刻变革。


传统观念中,育儿被视为母亲的“天职”,父亲只是“帮忙”。而现在,育儿正在被重新定义为父母共同的责任。


数据也显示,中国年轻父亲参与育儿的程度正在提高。根据近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孩子不到10岁的90后爸爸中,他们每天用于照顾孩子的平均时长为2.39小时,较70后爸爸的照顾时长增加了约16%。


“我的周末就是带娃,带儿子徒步、陪女儿去儿童乐园,全家去公园野餐。”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的“90后”父亲许颜说,他的小女儿前年刚出生,“育婴室给我们这样的爸爸提供了很大便利。”


政策层面也在推动这一转变。多地新修订的政策条例都强调父亲在育儿中的责任,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父母育儿假,在上海,男方享受配偶陪产假10天;子女年满3周岁之前,父母双方每年可以享受育儿假各5天;去年年底上海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妇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助力构建更加包容、温暖的职场育儿环境,坐落于闵行莘庄工业区的世索科集团先试先行,已开始推行带薪陪产假制度,只要在孩子出生的12个月内,男性员工可以申请长达16周的陪产假。


“育婴室”兴起的背后,也是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直观反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生活成本上升,双职工家庭成为中国城市家庭的主流模式。早在2023年,我国双职工家庭比例已达70%以上,他们也是我国就业市场的主体,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难以为继,父母共同育儿成为许多家庭的现实选择。


母婴室改为育婴室,强调了育儿是父母共同的责任,父亲角色不应被边缘化。


“我和老婆工作都很忙,双方父母都在外地老家,我们夫妻俩就是谁有时间谁就带孩子。”许颜说,看到公共场所育儿设施的改变,“确实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


全球育儿设施发展经验

性别平等化是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育儿设施的性别平等化是趋势。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近年来也加快了育儿设施改造步伐。东京、首尔等城市的主要公共场所都设置了“育儿室”而非“母婴室”,内部设计充分考虑父亲需求。日本甚至还推出了“育儿男士”认证制度,鼓励商场、餐厅等改善育儿设施。


从“母婴室”到“育婴室”的转变只是一个开始,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仍需推进。


政策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明确公共场所育儿设施的建设标准和使用规则。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规定公共场所必须设置育儿设施,更不用说对其性别包容性提出要求。


企业层面,应当将育儿设施建设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范畴,而非仅仅视作商业策略。


一间间“育婴室”,已经彰显了我国在育儿观念上的进步,但是,前路依然漫长。


中国城市公共场所育儿设施覆盖率仍不足30%,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覆盖率相比有较大差距。即使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育婴室的分布也远未达到便利程度。


此外,一些新改造的育婴室仍存在设计缺陷,如尿布台承重不足、缺乏安全措施等。“大商场和小商场的育婴室差别不小,做得好的设施都很顺手,有一些小商场只是放了一个儿童马桶,搁两块板子,加根扶手就在外面挂个育婴室的牌子。”一位时常带孩子去商场的母亲告诉记者。


最大的挑战是观念转变的不均衡。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父亲参与育儿已经较为普遍,支持育儿,工会亦有参与,“幸福奶爸快乐宝妈”活动在上海各基层工会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许多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暂不论育婴室、父婴室,母婴室尚且不见踪影。


设施改变容易,观念转变难。我们仍然需要更多教育宣传和政策引导,让父母共同参与育儿成为社会共识。


(本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9月刊)

责任编辑:柴一森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安其居,乐其业:房产政策的温度回...

回溯与展望,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20...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