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其居,乐其业:房产政策的温度回归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何以弘 发布时间:2025-10-31 21:20

摘要: 当每一项政策都能饱含这般为民情怀,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让大家安居乐业”的愿景。

近来,上海楼市“沪六条”的出台、房产税政策的延续,如同一缕清新的风,吹拂过夏末的楼市,迎来“金九银十”。外环外符合条件的购房不再限制套数,成年单身人士视同家庭享受同,公积金可以支付首付款,商业贷款利率不再区分首套与二套……这一系列举措,迅速引发了市场的积极反响。据机构数据,新政落地后,上海二手房单日成交量迅速重回千套水平,市场信心得以强化。


然而,若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成交量的短期拉升上,便低估了此番政策调整的深意。细读条文不难发现,这套政策“组合拳”的指向,并非简单的刺激市场,其背后蕴含着一种清晰的转向:房地产政策正从过于强调其经济引擎功能,向着保障社会民生的本源回归。房产,从来就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冰冷数字,它更是承载着千家万户对“家”的向往、对安稳生活的期盼的核心民生问题。


政策的精准与温情,旨在降低“安居”的门槛。上海此次新政,体现出难得的精细与体贴。对于无数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拼搏的非沪籍家庭、单身青年而言,“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满一年及以上即可在外环外不限套数购房”“单身按家庭执行”等规定,无疑是对他们奋斗价值的认可与关怀。这相当于为那些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的建设者,打开了一扇更温暖的安居之门。同时,公积金支持“既提又贷”用于支付新房首付,商贷利率首套和二套房并轨,直接降低了改善型需求的置业成本——这些政策都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切实减轻了真实住房需求者的负担。


这一民生转向,也是国家层面城市发展理念深刻变革的缩影。纵观全局,城市发展要从“以房地产为核心”转向“以人为核心”。过去那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开发的发展模式,虽然造就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但也带来了高房价、高杠杆等突出问题,让住房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其居住属性,成为社会焦虑的来源之一。如今,宏观导向已清晰聚焦于“宜居、韧性、智慧、绿色、人文”。从规划上,未来城市70%的新增建设用地将用于公共服务和绿地;从保障上,五年新增15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蓝图已经绘就。上海等地优化限购、完善房产税的探索,正是这一宏大叙事下的具体章节,共同目标是让房子回归“家”的本质,让“房住不炒”成为稳固的社会预期。


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更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让人民乐业,必先使其安居。而“安居”的内涵,在今天已愈发丰富。它不仅仅关乎是否拥有一套产权房。今年9月15日起,《住房租赁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着力规范租赁市场,推行租赁备案,保障租户权益,正是为了确立“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让“租”也能成为一种稳定、有尊严的居住选择。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中强调的“15分钟生活圈”、产城融合以缩短通勤时间、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这些举措都是在为“乐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当一个城市能够提供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教育医疗、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充分的就业机会时,居民才能在此安心奋斗,实现个人价值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


“安其居,才能乐其业。”这是一句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从上海“沪六条”的政策细节,到国家城市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我们看到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温度正在渗透。未来的城市,不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房价高地,而应是承载梦想的温暖港湾。当每一项政策都能饱含这般为民情怀,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让大家安居乐业”的愿景,让每一个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步履,都能栖息于一个安稳、温馨的家。



(本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9月刊)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从“母婴室”到“育婴室”,改变的...

解码上海AI生态——用技术密码打...

“快乐经济”持续升温,上海“乐园...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