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与青春的“双向奔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刘振思 发布时间:2025-10-31 21:19

摘要: 匠心与青春的相遇,从来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精神的激荡与共创。

金秋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里,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劳模工匠与青年学子展开了一场关于匠心与梦想的对话。当天,上海市劳模工匠进校园“千人师资库”正式发布,标志着劳动教育进入体系化、规模化传播的新阶段。这一活动不仅是开学季的亮点,更是新时代教育生态中一道深刻的精神印记。


从零散宣讲到“千人师资库”的构建,上海推动劳模工匠进校园的实践,体现了劳动教育从“点缀”走向“体系”的升级。师资库汇聚千名劳模,覆盖智能制造、医疗、法律等20余个领域,以“课堂讲授+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机制,劳模资源与学校需求实现“一键匹配”,让劳动教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课堂延伸至社会。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活动中蕴含的“双向奔赴”的精神张力。张荻院士三十多年攻坚材料科学,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初心;肖素枝以无人机技术赋能百业,展现“敢闯无人区”的创新勇气;陈尔真医生用生命救援故事传递“以匠心护生命”的医者仁心。他们的讲述,不是单向灌输,而是与青年学子围绕科研、技术、职业等方面议题的深度对话。这种代际间的共鸣,正是匠心传承最生动的体现。


在效率至上、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劳模工匠进校园具有超越教育本身的意义。何冰工程师守护城市光明,张金全律师从山村学子到法治先锋的奋斗,这些榜样的力量无不印证:真正的成就源于对平凡的坚守、对细节的执着。这种精神是对浮躁风气的温和抵抗,也是对“劳动创造价值”这一真理的重新确认。


此外,活动也为“大思政”教育提供了实践载体。劳模工匠的经历融合了国家战略与个体奋斗,让思政教育从理论走向现实,激发青年的共情与认同。正如有学生感慨:“原来‘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具体的人和事构建起来的。”


从数据看,2024年上海劳模工匠走进900余所学校,开展活动近2000次,覆盖近百万人次。这背后是一座城市对育人模式的深层探索:教育要培养的,是既有专业能力又有家国情怀,既懂创新突破也能脚踏实地的人。


匠心与青春的相遇,从来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精神的激荡与共创。当劳模工匠的坚韧遇见青年的活力,当传统的匠心遇上创新的智慧,便催生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力量。这场“开学第一课”,不仅为学子播下理想的种子,也为社会注入了价值的温度。正如活动主题所言——“筑梦未来”,这梦想,既属于每一个奋斗的个体,也属于一个崇尚劳动、尊重匠心的时代。



(原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9月刊)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新刊速递|国家如何布局高质量发展...

珍贵史料首次发现,有望填补上海工...

以算法之善,筑劳动之美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