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区垃圾箱房为何都有“身份证”?虹桥街道借助“一网统管”守好148扇“箱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包璐影 发布时间:2020-06-04 14:50

摘要: 辖区内每一座垃圾箱房,都有了一张专属“身份证”,在地图上点击其对应的坐标,即可查看所属小区、责任人等“身份信息”。

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只需通过一幅地图,就可对垃圾分类情况了如指掌。即便只是盛装各种生活垃圾的小区垃圾箱房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记者从虹桥街道了解到,借助“一网统管”,辖区内的148扇“箱门”都有了一位看不见的“守门人”。


垃圾分类场景运用1.0版诞生


上午时分,虹桥街道市容协管队队员杨素华通过政务微信系统“掌上”上报了一条备注为“垃圾暴露”的案件,并附上一组案件现场的照片,通过系统后台可以直观地看到:一包装满枯树枝的白色垃圾袋“躺”在某小区的垃圾箱房前。


与此同时,一个“黄点”在虹桥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内的“垃圾分类地图”上弹出,并锁定在杨素华所上报的案件位置。约5分钟后,该“黄点”转为“绿点”成为已解决案件,“人”“机”联手完成了“巡查-发现-立案-处置-核查-销项”六步闭环流程。


这就是虹桥街道通过“一网统管”系统研发的垃圾分类场景运用1.0版。通过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构筑“科技+管理”的新模式,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智慧化、精细化迈进。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只需通过一幅地图,就可对垃圾分类情况了如指掌。



“对于能够‘自发自处’的问题,我们的监督员在上报后直接现场整改,再拍照上传至系统,系统会自动核查予以销项。”虹桥街道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依托信息系统数据统计的优势,将工作精确到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得以锁定问题、锁定责任,分类设置责任主体。”


发现问题从半天到几分钟


记者了解到,以往,作为监督员的杨素华在完成垃圾箱房巡查后,需要纸质填表、人工汇总,耗费大量精力“走流程”,处置时间往往要花费半天乃至几天,而如今,仅需几小时甚至几分钟。杨素华告诉记者,如果顺利,一个上午自己就可以“打卡”五六个垃圾箱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借助“一网统管”系统,还将一度解决了建筑装修垃圾运输这个老大难问题。如今,作业车辆的作业情况和轨迹可以实时掌控,方便以最优路线调度车辆,同时通过配备单兵系统,对车辆运行清运环境、小区道路、作业水平等状况实时直观掌握。



据悉,试运行以来,按照上海市2020年垃圾分类新的考评办法,虹桥街道实施了6轮一网统管垃圾分类检查,将居住区的新标准达标率,从4月上旬的59.2%提升到当前的93.2%,在最近的区垃圾分类第三方实效测评中,达到95.56%。


目前,虹桥街道辖区内148个箱房、67个投放点的地图撒点和案件信息联通;巡查、责任、核查、执法、清运5类人员力量在线处置均完成上线,箱房巡查打卡模块也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分类政策计算器、实效评估、打分模块也在积极筹备上线,下一步还将在31个已有点位的基础上不断扩达智能化设备应用的覆盖面,增强智能化手段效能。


垃圾箱房有了“身份证”和“报名照”


据介绍,为了做到人员力量全纳入、箱房点位全覆盖、流程闭环全时段,一幅“垃圾分类地图”应运而生。这幅地图,是街道对辖区内148个垃圾箱房、90个大件垃圾堆放点及垃圾清运车辆重新排摸、采集,并与城市运管综合平台的GIS地图进行坐标匹配,经过叠加数据形成的。


不仅如此,辖区内每一座垃圾箱房,都有了一张专属“身份证”,在地图上点击其对应的坐标,即可查看所属小区、责任单位、责任人等“身份信息”及“免冠照片”,让人一目了然。


此外,虹桥街道还将垃圾分类中的问题发现和屏幕点位进行了投射联通,当监督员发现问题上报后,案件将根据正常状态亮蓝点、发现问题亮黄点、问题解决亮绿点、问题超期亮红点等页面显示,做到自动生成状态。


目前,虹桥街道“一网统管”垃圾分类运用场景1.0版已经对1280个案件落实了流转处置。用线上的数据流、管理流,带动线下流程全面优化,“一网统管”助力“垃圾分类”,不仅好用,而且管用。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高校垃圾分类工作考评:综合平...

上海垃圾分类半年报公布,全市16...

340万人次看光影秀,上海如何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