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在浦江创新论坛发布。报告对过去一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报告分全球发展、创新环境、科技研发、产业化应用、人才培养、区域发展、人工智能治理七个章节,力图客观反映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揭示未来发展的新挑战和新趋势。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国际合作
根据报告观察,2019年,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均强化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迭代,对其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进行了更新,以更好迎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人工智能对科技、产业和社会变革的巨大潜力也得到全球更多国家认同,16个国家新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或计划,另至少还有18个国家正在筹备制定其人工智能发展计划。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但也存在明显短板。从总体来说,美国涉及到人工智能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位置,中国在科研产出、产业发展和政策环境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储备,以及人工智能开源开放程度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2019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人工智能的国际合作,这个表现比较突出。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论文逐年增长,而且国际合作率略微提高。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科研合作网络里边,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位置,跟各个国家都建立了非常广泛和深入的联系。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非常活跃,人工智能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主题。
180个高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强化平台建设和环境培育,成为2019年中国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科技部新增了10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同时又建设了7个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
在科研产出方面,中国人工智能论文和专利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论文达到了2.87万篇,专利也超过了3万件,同时在高水平成果方面也有明显的进步。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明显增强,开始加大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投入力度,设立了很多人工智能为重点的实验室。
中国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建设在2019年持续推进,180所高校在2019年获批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北京大学等11所高校新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积极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机制,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打造产学研新型共同体,发展起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交叉、多模式并行的产学研人才协同培养方式,形成了专业学科建设和协同培养互为补充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生态。
中国人工智能开源软件的贡献仅次于美国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坚持开源开放理念,2019年中国研发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开源工具集、开源应用软件、开源社区快速发展,加速产学研及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并为全球人工智能做出贡献,中国在国际人工智能开源社区的贡献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贡献国。
报告分析认为,中国人工智能区域发展与国家区域战略高度协同相互促进,区域要素汇聚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引领。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区域性引擎,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占全国的83%,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展现出人工智能发展的区域活力,产业集聚区初显区域引领和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