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如何筑牢疫情各道防线,实现健康共治?复盘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的上海爱国卫生运动,“最严防线”背后的秘诀,是三个字:精细化。
统筹“两张网”,守住200个街镇
“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统筹协调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城管执法、生态环境、绿化市容、房管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托城市运行管理和爱国卫生工作网络,把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基层,广泛发动群众,构筑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环境整治组、市住建委二级巡视员梁建安表示。
本市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社会各部门力量,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水平,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群防群控工作,为新冠疫情防控打下重要基础。
市城市管理精细化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政市容专办督查部部长曾浙一表示,通过首轮精细化建设的推动,上海200个街道和镇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健全,在管理方面基本覆盖,技术创新持续改善,提升了本市爱国卫生运动总体的防疫水平、管理能力和技术能级。
“网”住七类场所,增强整体“免疫力”
疫情防控期间,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环境整治组各成员单位“齐动手、共参与”,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对七类场所——居民小区、建筑工地、商务楼宇、绿地公园、环卫设施、农(集)贸市场、沿街门店等进行重点整治,改善城乡环境卫生质量,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七类场所是市民工作生活环境的基本单位,也是爱国卫生运动的落脚点。”市爱卫办副主任、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表示,疫情期间,通过网格化运转,将精细防疫的“养料”输送到这座城市的每个“细胞”与每个“神经末梢”,从而增强整体的“免疫力”。
譬如,进入工地必须戴好“安全四件套”。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诊疗中心施工项目经理唐礼一说,除了常规的安全帽、安全背心、防护手套,还必须戴好口罩,通过测温、登记,才能进入工地进行施工。去年开复工期间,建筑工地大批外来务工人员集中返沪。作为徐汇区首批复工复产的施工项目,该院项目工地紧急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制订复工疫情防控方案:首先对复工人员的来源地进行筛选和风险排摸,并收集航班、车次、自驾车牌等信息,一旦发生异常,可及时掌握活动轨迹;加强工地管理,设立四个隔离区,对复工返沪人员进行分类分批防控和管理;隔离人员经14天隔离后,需经过区疾控检查后,认可无异常才返回工地作业。
公厕是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往来人员复杂,容易发生交叉感染。位于人民广场的武胜路公厕,地处旅游大巴集散地附近,不远处又有游客众多的上海博物馆,目前客流量虽不及疫情发生之前,但仍达到每天2000人次左右。欣谊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人民广场保洁班班长钱勇表示,该公厕采用“一客一洁”消毒保洁方式,客人一走,立刻进行清洁消毒;每天还会进行两次全面大消毒,包括所有便器洁具、各类扶手和把手、接触式冲水按钮、水龙头和水池,还会对洗手液盒、手纸盒、废纸篓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风险。
智能技术上线,“数控”2.5万个物业区域
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有2.5万个物业管理区域,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1.3万个为居住小区。面对如此庞大的住宅小区体量,如何及时、高效开展防控与管理?
上海市物业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张炳军介绍,疫情期间,市房屋管理局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向全市住宅小区项目经理、物业企业负责人、各级物业管理行政人员发送疫情防控提示短信,第一时间传递防疫要求。为落实落细住宅小区疫情防控措施,市、区、街镇物业管理行政人员可通过“上海物业APP”定期开展防疫检查,如发现防疫问题立即开展整改。作为面向全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综合性数字化信息平台,上海物业服务与监管信息平台囊括全市1.3万个住宅小区的地、楼、房信息,以及物业管理、信访投诉等多维度数据,并通过短信平台和移动端APP平台,与全市物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建立信息对接,加强防疫指导和动态监管。
在疫情初期,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就在全市率先开发“街区商户疫情防护”微信小程序,沿街商户准备开业前,先要联系城管队员上门,扫码填写相关信息,城管核验符合开业要求后,商户才能开业。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总队四级高级主办俞建平介绍,通过这款小程序,实现对浦东所有街区商户的基础信息采集,包括门店总数、目前开业数、新增开业数、店内经营人员健康状况等,且可以实时更新,进一步确保城管执法人员掌握“第一手资料”,精细管控,有力有序推进沿街商户防疫和复工,防止疫情蔓延。目前,浦东新区和奉贤、嘉定、松江、金山、虹口、崇明、闵行、静安等区都在推进疫情防控小程序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