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初心奋斗者| 因为父亲17年前的一句话,男护士马骏驰毅然逆行战“疫”65天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烺 发布时间:2021-05-09 17:07

摘要: 作为一名95后男护士,马骏驰逆行武汉义无反顾,直面疫情无所畏惧。

这是一对父子生命中的真实故事,如果把它拍成一组电影镜头,堪称经典蒙太奇:


2003年,父亲马著芳自告奋勇来到县边界检查站工作,站在了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2020年,儿子马骏驰主动请缨参加上海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


这是一场跨越17年的接力,这是一个家庭精神的传承。而这样的延续和秉承,则来自17年前父亲一句平常朴素的话。


多年以来,马骏驰一直把这句话深藏心底——“这就是我的工作”。


一句话可以俘获人心,一句话可以引领团队,对于马骏驰而言,父亲的这一句话足以改变他的人生。


微信报名,强烈请战奔赴武汉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2020年那个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的时刻。


1月23日除夕前夜,武汉发布通告:封城!


1月23日上午9点42分,距离武汉800公里之外的上海徐汇区大华医院发出了援鄂医疗队员征集令。


9点50分,护士马骏驰通过微信向护理部主任杨雅请战。


“我主动向您请缨,自愿去抗击新冠病毒的第一线。首先我是一名男性,在体力和适应能力上会有一定的优势;其次我单身未婚暂无后顾之忧。这不是我一时冲动,只是觉得作为一名护士要有自己的职业存在感和自豪感,我也与爸妈商量了,他们表示支持!”


马骏驰2016年毕业于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护理专业,老家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为了表示自己出征武汉的强烈意愿,他第一时间退掉了回老家过年的高铁车票。


“当我看到小马的请战书时,心里既感动又担心”,时至今日,杨雅对于自己麾下的这员战将依然充满敬意:“我为我们护理团队中有勇于冲锋的护士而感到骄傲!”



事实上,马骏驰事先并没有告诉父母,临别远行,他才拨通了父亲马著芳的电话:“爸爸,你在一线工作一定要好好休息,我也要奔赴武汉前线了。原谅我没有事先告诉你,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支持我的。因为我一直记得当年你说的那句话”。


当年是2003年,那一年的马骏驰只有8岁,但当时发生的一幕却让他铭记终生。


马著芳是济宁市微山县公安局鲁桥第一派出所的一名辅警。那一年平时就在家里隔壁派出所做辅警的父亲,几个月来突然忙得连人影都见不到了,偶尔回家也是蒙头就睡,没有了往常的问长问短。


疑惑的马骏驰向妈妈求解,妈妈说爸爸这些日子的岗位在县边界检查站,那里是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很忙也很危险。


马骏驰还是不解,终于逮着一个机会问到了爸爸:派出所那么多人,为什么只有你去这个很忙又很危险的地方?


马著芳的回答只有短短7个字:“这就是我的工作。”


马骏驰似懂非懂,直到2020年1月23日那个微信请战的瞬间,他忽然理解了父亲这句话的全部意义。


在高负荷的运转中,体会使命和担当


1月27日大年初三19点,马骏驰踏上了逆行的征程。这一天,对这个还未满25岁的大男孩,伤感异常。


“伤感的原因不是因为逆行驰援,而是因为偶像的离开”,马骏驰说。


马骏驰心中的偶像是NBA巨星科比。当天北京时间凌晨,科比因为飞机事故不幸遇难。


“那天,除了伤感之外,我想到最多的就是科比的黑曼巴精神。”马骏驰告诉记者。


黑曼巴,是非洲草原上毒性最烈的一种蛇,而黑曼巴精神,就是从不退却,从不放弃,从不逃遁,忍辱负重,在困难中创造奇迹。


武汉金银潭医院北三楼ICU病房,这里就是马骏驰创造奇迹的战场。


工作是前所未有的超强度,情况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每人负责一个病房,马骏驰管理的病房4张床都住满了:一位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一位病人神情淡漠;两位病人使用呼吸机,其中一位老先生处于昏迷状态,满身管路,另一位阿姨,因为缺氧不能平躺,只能端坐,情绪相当烦躁。


在这里,马骏驰除了要完成日常治疗的工作之外,还要充当护工和家属,给4个病人喂饭、换尿布,每2个小时翻身拍背,每4个小时帮助他们全身俯卧位,任务极其繁重。


此时,男护士的体力优势显示出来了,而马骏驰又是男护士中的佼佼者,身体素质极佳,这要归功于他从小酷爱打篮球。


2002年,姚明以状元秀的身份登陆NBA,也开启了马骏驰的篮球启蒙之路。


尽管年仅7岁的马骏驰抱着硕大的篮球还有些跌跌撞撞,但用妈妈的话来说,这个男孩“已经无可救药地迷上了篮球”。


来到枣庄科技职业学院,马骏驰更是如愿以偿地打进了校篮球队。篮球给了马骏驰强健的体魄,成为他在金银潭医院高强度工作最有力和可靠的保障。



我们且来看一下马骏驰在ICU病房的负荷量。


比如第二天是早上8:00到下午14:00的班,马骏驰就会提前做准备:前一天晚上8点以后不吃食物,10点之后不喝水,第二天的早饭也只是稍微吃点干面包,实在渴得不行了,就含一口水在嘴里润一润,再吐出来。


所有这一切,就是为了尽可能地节约防护服,保证6个小时工作时间不去卫生间。


穿着是不透气的防护服,不停地穿梭在病房,6个小时下来,里面的衣服全部湿透,护目镜也是雾蒙蒙的一片。同时,马骏驰还要戴上双层手套,精确无误地完成打针抽血这些精细活。


说是6个小时一趟班,其实所耗时间远远不止。


马骏驰要提前1小时去医院,因为穿隔离衣和防护服需要时间,下班后还要花半小时到1小时脱防护服,因为每脱一件物品都要消毒洗手,还要更换隔离区域。回酒店后,还要做一系列的消毒清洁。


在武汉的每一天,都是如此的繁琐、单调和疲惫,而且因为日夜不停地翻班,作息时间非常不规律。


在这样高负荷的运转中,马骏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承受的使命和担当。


父亲突患重病,让他切身感受生死考验


65天的武汉战“疫”,马骏驰最难忘的是第9天。


那天是2月4日正月十一,八点钟下班后在刷朋友圈的马骏驰,无意中看到一个名为“来自重症监护室的嘱咐”的帖子,细读后突然发现帖子的主角竟是自己的爸爸。


原来,马著芳在战“疫”第一线连续值班后,1月29日突发脑出血住进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即便这样,马著芳在被推进重症监护室的那一刻,意识模糊的他还用微弱的声音嘱咐妻子:“不要告诉儿子,不要影响他的工作。”


马骏驰知道这个消息时,已经是一个星期以后了,他顿时大脑一片空白,在电话里对着杨雅主任放声大哭。


最早得知这个消息的正是杨雅。在她的联络下,上海山东多方联手,一张暖心网在沪鲁鄂三地之间织就。


经过精心和周密治疗,马著芳终于地脱离了危险期,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并顺利出院。



知子莫若母。在丈夫脱离危险后,妈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儿子发了一个微信:


“孩子,你不要牵绊,千万不要因为你爸爸的病情而影响工作、影响身体。你爸爸在这里得到了尽心的照护,很多人都在帮助我们,我真为你自豪,所以你也应该同样尽心地照护好病人......”


那天,马骏驰在日记中写道:“我爸爸是一名工作了30年的普通辅警,在03年非典时,他主动请缨到检查站去工作,站在了抗击非典的一线。而现在,他又站在了抗击新冠的第一线,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今天,爸爸在视频里跟我说,咱们都上阵父子兵了,就没有打不赢的仗!这场战疫,我们一定会胜利!”


父亲的这一番话,令马骏驰热血沸腾。


在冬日的武汉,在ICU的大夜班中,在大多数人都安稳地躺在暖和的被窝里时,马骏驰布满血丝的眼睛里,体会着生命的伟大和感动,看到那些与病魔斗争的病患,马骏驰暗暗发誓: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留取各种标本、补液、翻身拍背吸痰、血糖监测、出入量的评估、护理文书记录等等,这些日常的琐碎工作,在马骏驰的眼里,都是那样的有温情和生命,是那样的意义非凡。


马骏驰说:“病人的配合真的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我已没有了最初的恐惧和担心,我已无所畏惧。”


永远在路上,踏上援藏新征程


2020年3月7日,又是一个马骏驰永远牢记的日子,这一天,他在中共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党员大会上,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战“疫”归来,没有半点歇息,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大华医院成立了核酸采样点,每天要执行区内外近千例的核酸采样工作。


马骏驰第一时间提出请战,成为了大华医院核酸采样小分队的队长。


新冠病毒核酸采样护理分队要和各个单位、各个部门打交道,很多前来支援的人员都是新手,马骏驰一个个手把手地做培训。


队员周小燕说:“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马骏驰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把每个环节都协调好。”


几个月时间,马骏驰的团队负责徐汇区10余家隔离宾馆、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和留验采样点,共完成了院内采样15万余人次和院外采样1万余人次。


当海关防疫工作需要支援时,马骏驰又带领大华医院的护理队员和其他单位的小伙伴们,马不停蹄地奔赴浦东机场,负责入境人员的核酸采样。


戴着护目镜和口罩,穿着防护服和隔离衣,在每个深夜等待着一架架飞机的降落,因为那是大家开始工作的信号。


记者问马骏驰为什么这样拼?


喜欢篮球的马骏驰却告诉了记者他关于科比的一段记忆。


那是NBA的2007-2008赛季,科比将自己的球衣号码从8号更换为24号。


马骏驰至今清晰地记得自己偶像对此的解释:“一天有24小时,一次进攻有24秒!24号的意义就是24小时,我希望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篮球当中,这就是我选择24号的原因!”


“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这也是那年偶像传递给13岁的马骏驰的人生启迪。


如今,马骏驰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4月29日,马骏驰作为第六批徐汇区援藏医疗队的一员,来到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身为队中唯一一位护理专业技术人员,他将在当地开展为期半年的援助。


记者曾问马骏驰:“是什么信念让你一直接受挑战、一直在路上?”


如今已是大华医院“新冠”采样部护士长的马骏驰回答道:“作为一个白衣天使,富有爱心、护佑生命的信念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作为一个儿子,我一直记得父亲的那一句话。”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百年初心奋斗者| 从普通农民工到...

百年初心奋斗者|“千年古镇”难道...

全国巡演载誉归来,双喜临门的《辅...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