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构建完善“救心、救脑、救命”急救通道!一街镇至少有一个急救分站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1-06-17 17:30

摘要: 浦东以区域性医疗中心为支撑,大大增强了急诊急救服务连续性,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就医体检。

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严重创伤、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等重大疾病,一旦发病,需要最短时间内就近送至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急诊急救。6月17日,记者获悉,浦东推动区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以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完善了区域“救心、救脑、救命”生命急救高速公路。


实现“一街镇至少一个急救分站”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分布及院前急救服务需求,按照就近、迅速、高效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科学组建院前急救网络,建立布局均衡、服务高效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区共建有43个急救分站,其中2021年仅用2个月时间建设完成高东、宣桥、万祥三个急救分站,实现了“一街镇至少一个急救分站”目标,全区院前急救服务半径达到3.34公里,低于全市急救服务半径3.5公里的标准。2020年,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低于全市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2分钟的标准。


2019年8月,区卫生健康委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契机,以解决小洋山岛反响强烈的“急救难”这一突出问题为己任,积极把小洋山岛急救分站建设纳入浦东新区区域医疗卫生规划,仅用一周时间便完成了本市首个跨区域急救站点建设,为长三角一体化急救体系建设打开了良好的开端。


小洋山急救分站建设不仅完善了区域院前急救体系布局,同时也为来沪就诊的浙江海岛居民提供了便利,尤其是该分站与原有的芦潮港和临港两个急救分站所形成的急救网络对38公里长的东海大桥形成了闭环,可以实施双向施救,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


“智慧赋能”推动院前院内救治一体化建设


以区域救治中心为纽带,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健全院前院内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推动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有机整合,实现无缝连接,为患者提供快捷、精准、高效的急诊急救服务。


例如急危重症患者上车后,心电图诊断信息、POCT检查等信息即可第一时间传输到区域救治中心,医务人员可根据患者院前病史信息制定救治方案,及时开辟绿色通道,迅速做好救治准备;针对特殊患者,院内医务人员通过信息化手段还能实时指导急救人员做好现场救治,真正做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同步启动,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患者“上车即入院”,全面落实患者救治“零等待”、绿色通道“零距离”。


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急危重症急救能力


区域性医疗中心均对标国家及本市区域救治中心建设标准要求,以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区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以及创伤中心建设。区域救治中心以“急诊急救”为入口,在急诊区域均设置独立的胸痛诊室、脑卒中诊室、创伤诊室,专科医务人员全天候24小时值班,实现患者“一站式”就诊、多学科专家组成MDT诊疗模式,不断优化救治流程、切实提升救治能力。


上海市东方医院副院长李刚介绍,东方医院脑卒中中心既是中国卒中学会综合卒中中心,又是上海市脑卒中临床防治中心。DNT时间(急性脑卒中患者从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的时间间隔)国际标准为60分钟以内,通过卒中中心建设,各区域性医疗中心卒中中心DNT中位时间均控制到了60分钟以内。其中东方医院卒中中心静脉溶栓数量位于全市前列,已连续五年将DNT中位时间稳定在30-35分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摄 影:王嘉露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院校企合作助力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

建设3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被列...

加强五个新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将...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