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全球约50%的食管癌病例集中在我国。外科手术是根治食管癌并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手段,其中,对食管周围的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是降低食管癌复发转移的关键操作。然而,在国际食管癌研究领域,关于“食管癌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多大最合适”的探讨长期未能有定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团队,首次在国际学术界明确定义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
据了解,陈海泉教授团队领衔的这项食管癌“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对比“胸腹两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胸内中下段食管癌的III期临床研究,对食管癌研究领域“两野”与“三野”淋巴结清扫的争议给出结论:进行“两野”淋巴结清扫的食管患者与进行“三野”淋巴结清扫的食管癌患者相比,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日前,美国胸心外科学会官方期刊《胸心血管外科杂志》邀请食管癌治疗领域的领导者、纽约长老会医院Nasser Altorki教授,对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官方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近期发表的肿瘤医院胸外科陈海泉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进行受邀专家述评,对这项研究给予了高度认可,认为这项研究在食管癌的淋巴结清扫领域提供了最具权威的决定性结论,对西方国家学者亦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斌医生介绍说,超过半数的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存在淋巴结转移。所以在食管癌手术中,通常会对这些区域进行淋巴结清扫,以降低疾病的复发转移风险。
通常来说,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越大,手术效果越好,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更低;与此同时,扩大范围的淋巴结清扫也会增加乳糜瘘、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导致不同医学中心的胸外科专家们对食管癌手术淋巴结清扫持有不同观点。
早在30年前,日本的一项全国范围的回顾性研究报道了约1800例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患者,发现近25%的患者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而经过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生存显著优于仅行胸腹两野范围淋巴结清扫的患者。
为进一步验证“三野”清扫与“两野”清扫的差异,陈海泉教授领衔团队开展了一项大型临床研究,结果发现,两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其中三野组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1.5%,与既往研究相近;长期随访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也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均为63%;三野组5年无病生存率为53%,两野组为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