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将至,代表着团圆的节假日开启。
9月19日早上7点,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外出发层外,坐在黄色救援牵引车内的何强,看着川流不息的送机车辆、脚步匆匆的旅客,若有所思。
一年多没回老家了,老娘的身体是否好一点了,儿子的学业进步了吗?来沪12年,作为上海拯救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机场班班长,一个人,一辆车,值守24小时,每逢节假日值班,独处的何强难免会思亲。
飞机起飞的巨大轰鸣声响起,又一批旅客飞向向往之地。何强定定神,发动车辆,踏上了一天一夜的排堵保畅之路。
看到工作服上“拯救”两字,女司机松了口气
“我们的工作除了根据指令救援抛锚车辆外,还要通过巡视,主动发现抛锚车辆,复位交通设施、拾捡高架上的垃圾。”车辆缓缓前行,何强眼睛紧盯着前方,不放过一丝异常。
十几分钟后,在虹渝高架上,一辆白色的别克车打着双闪灯,抛停在温虹西分流线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肯定车辆抛锚了,我们去看看。”他将车停在别克车的前方,走上前去,只见一位女司机正在打电话。“不知道怎么回事,车子突然熄火了,我在联系我老公,问他怎么办?”看到穿着“拯救”工作服的何强,女司机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急不可待地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本慌乱的眼神也恢复了几分镇定。
“我帮你拖到地面道路吧,你抛在这里会阻碍机场进出的交通,不尽快撤离,也会受到交通处罚的。”何强和气地和她交流着。在得到女司机同意后,他麻利地操作牵引车,载上故障车辆,迅速驶离故障地点。在七莘路高虹路附近的地面道路,何强把故障车辆放在安全的地方,然后又指导这位女司机后续该如果处理故障车。
“救援牵引的车辆中,三成是通过巡视发现的。一些新司机遭遇车辆故障后,很多人会不知所措,时间耽搁久了,就会引发路段拥堵。”何强解释道。
上了岗,24小时不能离车
从2号航站楼出发,经虹渝高架、沪渝高速、延安高架,到延西立交;然后在内环掉头,经延安高架,从1号航站楼下去到机场核心区。接着,又上沪渝高速、虹渝高架,2号航站楼到达层下去,巡视机场核心区,再到出发层指定地点抛停。全程20公里,这是何强每次上岗都要巡视的路线。
一路跟随采访中,除了白色别克,他接到了三个110的指令,去救援故障车辆,在完成任务后,继续他的巡视之路。
期间,他好几次停下车,把一些已经歪斜的交通设施扶正,捡起地上洒落的砖块等垃圾。“别看好像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但说不定就是避免了一起交通事故。交通设施倒了,会给司机误导,而像砖块这样的建筑垃圾,对于行驶中的车辆来说,隐患也不小。”何强表示,机场附近的高架道路是最繁忙的路段,稍有不慎引发交通事故,就会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拥堵,尤其是节假日。“你想,大家都是赶飞机和火车,如果因为拥堵耽误了行程,心里肯定很郁闷。我们这些保障人员工作做得细致一点,他们的行程也许就会顺畅很多。”
在巡视了两圈后,何强把车停在了机场到达层下面的路面。此时已经接近中午时分,公司专门送中饭的人员已经在那里等候。
“我们每次上岗,24小时不能离开车,吃喝、休息都在车上,直到明天上午7点同事来接班,才能回宿舍休息。”萝卜排骨、牛肉青椒、炒洋葱,一个番茄蛋汤,一碗米饭,这是他的中饭。“6点半吃的早饭,真的有点饿了。”和记者打了个招呼,他坐在驾驶室里,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希望他在小憩中梦到团圆
吃完中饭,何强把车开到2号航站楼外抛停点,迫不及待着拨通了妻子的视频电话,可是等了很久没人接通。
“也许她在忙吧,她也是很辛苦,又要照顾正在上高中的儿子,家里还有卧病在床的老娘。”低声的话语中,这位人到中年的汉子脸上流露出满满的愧疚。
今年7月下旬,本来已经买好飞机票准备回老家探亲的他,因为南京爆发的疫情,不允许离沪,不得不取消了休假。而为了这次团圆,何强已经等了14个月,上次回老家是去年5月。
12年前,何强从甘肃定西老家来到上海,进入上海拯救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做了一名救援牵引人员。从此,公司、虹桥机场宿舍就是他的第二个家,从来没有变过。“虽然我们的工资水平一般,但在这里有最温暖的环境,我离不开这里。”他告诉记者,以前妻子来上海探亲,公司都会预先订好宾馆,老娘前几年生大病,家里钱不够,又是公司出面解决的。“我能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工作,回报公司和上海这座城市。”
“妈妈爸爸,你们快点,我想快点乘上飞机,回老家见到外公外婆!”离开牵引车不远处,一对小夫妻带着女儿,正朝候机楼走去,小姑娘不停催促着拖着行李的父母,嫌弃他们走得太慢。
而何强说,他要在车里先休息会,然后再去巡视一圈。
不知道,何强后来是否联系到了妻子,只希望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他在小憩中也能梦到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