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转型正在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日前,上海提出将以整个城市为视角,打造城市级平台,充分用好上海海量应用场景优势,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速迭代升级,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3月1日,由上海市城运中心主办的上海孪生城市数字治理发布活动迎来第三季——“雁行”。
不止于酷炫,数字孪生博物馆再升级
数字化建设是当下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博物馆融入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馆以来,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贯穿整个展陈体系,并努力打造长三角及全国数字博物馆的品牌效应。
去年9月,上海首个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在上历博上线,从馆方的管理需求和观众的参观需求出发,设计构建了七大板块和14个数字化场景,使博物馆的数字治理提升至更高能级。
在1.0版的基础上,今年2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数字孪生系统升级到了2.0版,核心建设理念是“人民博物馆人民建、人民博物馆为人民”。如果说,1.0版的关键词是酷炫、科技、“元”生态,那2.0版的关键词就是有温度、热度、态度、深度、力度。
例如“热度”。博物馆设计了远程和现场观展两种模式,形成元宇宙的观展新模式,让游客可以随时随地观展。
对环保的“态度”:2.0版的能耗检测系统模块,提供了近7天和近30天的趋势展示,监督用水用电。大屏可以展示出不同楼层的垃圾点位以及清扫时间,及时关注垃圾清运;而游客如果出门留言时选择了“公共交通出行”选项,会有神秘的留言皮肤,鼓励和倡导绿色出行。
在人流监测和应急防控上有“深度”。通过引导游客入馆登记获取免费二维码导览,以及出馆留言可以上墙合影,与游客柔性交互,再结合每层的产品互动和影像结构化,便于应急疏导和疫情流调。
在数字化上有“力度”。运用物联、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实现全馆数字化,将原先碎片化、纸质、无序的数据采集手段,全量赋予数字化技术,尽可能规避人为干预的误差、提升辅助决策的能力。
不止是景区,田子坊营造数字智治新生态
今年1月,田子坊景区一商户在营业结束后发生电表保险丝短路自燃,非侵入式电力监测系统及时发出告警,成功将一起原本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火情消灭于无形。
这得益于田子坊生命体征感知网络的建设。在黄浦区“城区大脑+神经元+数字体征”框架下,田子坊景区内安装了11类近千个安全智能感知设备,构筑人机优势互补的上海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
作为黄浦区城运中心发布的上海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二期创新成果,田子坊作为整建制的完整社区、景区、创意园区,是其中最具特色、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比如,景区开发了商户管理应用服务小程序,对接智慧监管集成平台,由原来的“智慧平台+管理者”处置模式转变为“智慧平台+管理者+经营者+居民”的联动响应机制。疫情防控期间,采用游客线上预约入园模式,用数据控制客流,用信息精准防疫,提供安全有序的景区环境。
此外,采集来的数据不仅用于管理,也在为商户提供服务。去年,一家新进商户提交化妆品经营的申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处相邻几家商铺曾4次开设化妆品销售,都因业绩不佳而调整了经营种类。管理办通过智能平台把信息推送给了经营者,经营者及时调整了业态,目前经营状况良好。
不止是孪生,高校服务科创中心建设
近年来,上海科技大学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重大发展契机,全方面投入到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落地,如今的上海科技大学校园,有一个1:1的数字孪生版,全场景还原了校园的地貌、交通、楼宇和设施。
由上科大孵化的技术团队,将实时视频与三维模型动态组合,让数字孪生校园更“鲜活”:随心定义的安全巡航,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危化品实验室的实时安全监测,满足校园安全治理的需求;实时反馈人员密集度、人流分布,让疫情防控决策更科学。
在这所智慧校园内,完成了基于SEANet的验证网络建设,这也是全国首套符合5G标准的有限网络。东起体育馆,西至火星实验室,构建了一条SEAnet信息走廊,保障着每一位学子的生活、学习、科研。
面对张江科学城单体面积最大的地下停车场,团队自主研发的快速空间三维传感技术,对环境空间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绘制)扫描,能够快速精准的还原地下空间。并且能够利用三维感知技术,自动化区分管道及弱电桥架,为地下空间的健康监测,提供快速精准的体检报告。
去年6月,我国首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调试工作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这背后,数字孪生技术也在默默守护:从每一个设施状态的检测、到震动场和温度场传感器的管理,已经采用数字孪生的技术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