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对浦东在城市绣花式智能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的新要求。这为上海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大脑”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年多来,浦东新区城运中心率先打造全覆盖、全天候的浦东“城市大脑”综合智能指挥平台,努力探索一条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新路径,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点位地图实时更新
让城市治理更快速
某日下午1时20分,市民巡查员孙琪明在万科歌雅花园金色里程内巡查,看到有飞线充电现象,立即拿出手机打开“智慧创城”小程序,将照片与文字描述上报。
随即,浦东城运中心“城市大脑-智慧文明指挥中心”大屏上出现了图片与文字提示。与此同时,此条信息也自动发送短信通知了该处点位长金翠英,让其迅速处置。
1时57分,小区相关人员将电瓶车与电线全部处置完成,巡查员孙琪明再次通过小程序上传照片,对这一问题进行消项,城运中心大屏上显示“已处理”。
从发现问题到处置解决,整个过程通过GIS地图实时显示全区文明城区创建点位分布和具体信息,清晰地显示在了“城市大脑-智慧文明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做到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调度、第一时间处置。半小时处置的“浦东速度”,更显示了浦东智慧文明智能化应用体系的实效。
“它改变了过去通常依赖经验判断来查漏补缺的创城常态,大大提升了文明创建的效能。”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文明创建处主任科员沈云说。
科技赋能治理
筑牢智能统管“一张网”
“我们通过共享各区域的监控视频和接入市级部门、区级单位的业务系统,实现50项监管要素的智能发现,城市运行体征增至100多项。”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副主任陈炜炜表示,区城运中心紧扣“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目标,依托“雪亮工程”,加快推动全覆盖、更立体、更实用的视频资源共享应用。开发建设浦东城运视频总览界面,打造视频“一键轮巡”“多元汇集”等功能。
以无人机、车载视频等智能化设备为辅助,形成“云端无人机巡航、高空鹰眼瞭望、街面监控雪亮、现场单兵补盲”的监控体系,提升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动态监测预警和对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同时,推进民情民意感知平台建设,对诉求实时监测,建立自动推送、自动响应的风险预警功能,描绘“数字化民情地图”并可视化,细化民情感知能力,进一步完善“群发”“多发”“突发”类工单的预警及跟踪,充分发挥热线民情“警报器”的作用。
据陈炜炜介绍,2022年3月至5月疫情期间,浦东新区共收到新冠疫情类热线12345工单387195件,主要涉及疫情防控措施、物资保障、隔离点和方舱管理、政风行风监管、企业复工复产等热点诉求和问题,民情民意感知平台对重点工单(紧急件、超期工单、国办转办件等)进行了全流程监管,针对市民孕产就医、血透、化疗等紧急需求,进行第一时间告警,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解决市民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百姓诉求得到快速流转处置。
完善协同闭环链条
推动高效处置“一件事”
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在加大智能化技术运用的同时,开展了管理流程再造,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问题,逐步推动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联动处置、职能互补,探索构建事项智能发起、资源智能调度、过程智能监管、结果智能应用的工作链条,努力实现从“数据循环”到“管理闭环”的转变。
紧紧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着眼跨部门、跨层级的上下联动、强化协同,重点推进“五个一”开发建设。
一是开发业务智能协同处置平台,完成250个协同事项上线。
二是制定协同处置管理办法,强化制度保障。
三是制定协同事项指挥手册,确定174项协同规则,倒逼流程再造。
四是推进效能监管平台建设,强化实时监测。
五是落实“三大治理平台深化整合”场景自验收和集中评估,共完成57个场景上线评估,推动7个场景在全市复制推广。
“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目标定位,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促进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陈炜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