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彻夜疏散已入住的客人,完成情绪安抚,妥善安置,随后再打扫出几百间客房,并“隔离”在酒店为隔离人群提供保障服务。上海CitiGO欢阁酒店的店长余亚玲回想起3月4日那通“紧急来电”时,依旧觉得那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全门店员工携手作战下,他们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余亚玲的手记,看看上海酒店人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诠释“抗疫的力量”
3月4日晚22:00
接到电话通知酒店要被征用了,酒店员工们马上到会议室商讨相关事宜,许多人一听到要被“隔离”,十分恐惧,也担心酒店存在传染风险。可是,不容多想,我们的脑子里马上出现另一个声音:抗疫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工作,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
我们很快组成了抗疫小组。而大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临时要将180多间房间的客人从酒店转移,因为次日9点,第一批隔离人员就要入住。
3月4日晚22:30—3月5日4:00
这六个半小时的时间都在转移客人,还要妥善安置突然被转移的客人。有些人是第一次入住,有些是住了很久的常包客,有些是回头客,我整理了话术,3个小组分别以楼层为单位转移客人,身为店长的我,也在最快的时间联系了4家酒店并共享了信息,让突然被转移的客人先有个落脚点。
当时,店里有2间客房情况比较特殊,一个是月底要临盆的孕妇还带着2岁的孩子,另一个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台湾客人。
半夜被吵醒时,孕妇所带的孩子哇哇大哭,我们员工一边极力安抚情绪,一边帮忙收拾私人物品,最后把她们妥善安置在对面的酒店,获得了客人最大的理解。
当员工离开时,这位孕妇对我们说:“谢谢你们的尽心尽力!”这一句话足已支撑我们继续工作。
3月5日清晨06:00
终于空下来,打开手机一看,原来我走了近3万步,奇怪的是,虽然一晚上没睡,却依旧精神饱满。接下来两个小时内,我们要把180多间房打扫干净。
平时,客房扫多了还可能有抱怨声,但那天,所有人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有的负责收垃圾、有的分布草、有的做房间、有的补易耗品、拖地,效率出奇得高。回头一看,几十个堆的像小山一样的垃圾袋、几百斤的布草、十几箱的易耗品,就这样,我们携手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3月5日09:00—14:00
第一批隔离人员正式进场了,防疫人员给所有人讲解了隔离禁忌以及防护服穿戴等安全教育。
此时,线上组怀揣着紧张和忐忑的心情默默等待着第一个电话,线下组已经开始张罗中午的第一顿营养午餐了,这种体验非亲身经历,真的很难描述。
从九点半一直到十二点,电话没有停过,电话铃声混合着微信的叮铃声,此起彼伏,伙伴们嗓子都说哑了,各种状况、各种问题,对彼此而言都是一场大考。“大白”送完几百个房间的餐后,隔离服里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救死扶伤。”我们这些小姑娘、小伙子也就20多岁而已,在家还是妈妈的宝贝,但此时此刻都是钢铁般坚毅的勇士。
3月5日20:00
忙忙碌碌的状态算是告一段落了,简单休息过后,我们再度展开了“服务标准”的讨论。针对部分情况做了汇总,跟防疫部门核对了入住情况。比如,带小孩一起隔离的,受伤的带着绷带、纱布的,这些客人都是要格外关注照顾的。服务经理姜莉莉将酒店现有的画笔和彩纸找了出来,分好并贴好标签给亲子客人,帮助孩子打发时间。
杨丽娜提议把酒店基本情况告知客人,方便客人准备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张小康提议女神节快到了是否能给女生送一枝花,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总结出来了这批次客人唯一的服务标准就是:“把客人当家人, 家人说了算”。
3月17日,余亚玲还在率队“作战”着。在手记的最后,她写道——“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能够参与上海防疫工作,能够服务好市民,这是员工的荣耀、是酒店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