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破解拥堵难题,这位“最美科技工作者”让中国城市交通走向智能化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2-08-01 15:06

摘要: 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孙立军获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敢讲真话、勇于创新,始终以科学精神为城市交通重大决策提供支持,践行着作为新时代交通专家的使命与担当……这是不少同行对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孙立军的评价。精准的趋势把握和扎实的前瞻研究,让他有底气能够在国家需要时站得出来、冲得上去。


瞄准需求,引领我国城市交通智能化


交通拥堵是国际大城市的共同顽疾。上海虽已建成国际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立体交通系统,但仍无法满足交通的需求。早在1990年代,孙立军就敏锐地意识到,对于像本市这样建筑密度高、道路用地受限的城市,仅通过设施建设来解决拥堵是困难的,需要以新兴技术赋能,来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


不过,我国的交通行为国际上最为复杂,国外先进的交通理论无法适用我国的复杂交通。在市科委、建交委、市政局和科技部的支持下,孙立军教授带领团队详细调研、剖析了本市城区主要道路的特点和交通行为的特征,建立了国际上独树一帜的道路通行能力、复杂交通控制的新理论、新模型和四栈闭式交通诱导新架构。


但要在本市实施这样大规模复杂的交通智能诱导控制系统,涉及的范围之广、复杂程度之大、技术难度之高,国内没有先例,国际上也无出其右,遇到了激烈的争议和巨大的阻力。


在市科委、建交委和市政局的支持下,孙立军教授作为技术负责人和协调人勇于面对挑战,精心优化每个技术环节,小到每一模型、算法、设备和选点,大到系统架构、总体策略和通信方式,反复研究、试验;无数次走访相关部门,反复宣讲技术方案和实施的必要性,争取项目立项、资金支持以及实施过程的支持,并前瞻性地提出了适应我国特点的运行管理模式。


实施过程几度暂停、濒临终止,但责任促使孙立军等人锲而不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我国首个城市快速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迄今已经使用了近19年,使高架道路每天处理和服务交通的能力提高了约61%,并在全国推广了约150个城市,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09年初,孙立军教授临时受命,负责2010上海世博会市域交通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孙立军和团队提出了“圈层诱导,专线优先”的创新技术,并协助多个部门落实并现场指导实施,成功经受了总客流7103万、单日客流103万人次的世博客流及其与日常交通叠加的世博史上最严峻的交通考验,未采取限行限号措施,实现了高质量交通服务。


自强自爱,展示中国学子风采


在交通行业,孙立军的较真、求实是出了名的。


1994年,孙立军被派往日本进行合作研究。在日本,30岁就拥有教授头衔是很难想象的,因此个别专家对我国学位、学衔制度的质量和严肃性产生了将信将疑。


为了展示中国青年教授的风采,孙立军产生了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一到日本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研究工作当中,历经20多天废寝忘食的工作,首次发现并证实了道路结构中存在“惰性弯沉点”,解决了双层道路结构反演解不唯一的世界性难题,为道路无破损评价开辟了新的路线。


超高强度的工作诱发了多次急性胃肠痉挛,其研究成果和工作精神征服了日本同行。日本多所大学的专家还专门召集特别学术会议,就他的研究工作展开专题研讨。他的工作为他本人、为我国的学术制度赢得了声誉。


1998年,孙立军教授在加拿大从事访问研究,应邀对加拿大引以为豪的道路设计系统进行了技术鉴定,他不仅指出了其中的错误和不足,还提出了改进方案,他的敬业精神、工作热情和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宣传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最年轻院士:个人的理想是同国...

创新技术破解拥堵难题,这位“最美...

从跟跑到领跑,2022年最美科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