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岁,他获得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
33岁,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
42岁,他的团队发展了DNA自组装结构诱导纳米尺度精确矿化的新方法,在《自然》(Nature)发表,实现了中国研究者在DNA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次突破。
45岁,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上海首位“70后院士”。
作为2022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樊春海教授始终认为:“个人的理想是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的。这二十多年恰巧是我们国家飞速发展的一段时间,科研条件、科研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很庆幸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能让我在科学研究上大展拳脚。”
一个多月研制出校准核酸检测的“生物尺子”
樊春海长期从事核酸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带领团队基于核酸分子自组装、逻辑编程、材料复合、高时空分辨显微成像等技术,构建核酸分子机器与纳米机器人,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检测和诊疗提供全新智能工具。
加盟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后,樊春海以新落成的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基地,建设“框架核酸设计与纳米医学诊疗”实验室,致力于将发展的核酸分析检测新方法转化应用到临床。“转化医学就是要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应用之间架设起双向桥梁。”樊春海说,和上海光源一样,它为科学家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缺乏新冠病毒RNA标准物质,无法对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性能进行评价,优质国产试剂盒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有力证明。
“农贸市场里常常用公平秤来检测物品是否缺斤短两。疫情期间,核酸标准物质也是这样一把校准核酸检测的‘尺子’。” 面对这一情况,樊春海积极推动了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学设施与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紧急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启动了新冠病毒RNA标准物质研发项目。
经过40多天夜以继日的反复试验和改进,成功研制出2种“新型冠状病毒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这些新冠病毒标准物质,就像一把“生物标准尺子”,可以帮助人们对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帮助研发机构对结果进行确认,从而进一步降低“假阴性”的出现概率。
科普工作是一种传承
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这个词。除去繁忙的科研工作,他还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市政协委员和九三学社市委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他积极投入科普工作,努力为提高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做出积极贡献。
他曾在九三学社嘉定市民修身大讲堂分享《来自诺贝尔的健康理念》;在上海市金山中学梦想剧场参加“与院士面对面”活动,作《书写 DNA》主题报告;以《新冠病毒相关的化学》为题开展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科学“云讲座”。他认为:“科普工作是一种传承,无论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还是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都需要靠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疫情初期,有一个问题成为了国内外专家的争论焦点——普通口罩到底能不能防病毒?
“当时国外有些专家认为,普通医用口罩的孔径远大于新冠病毒的直径,不可能挡得住病毒。”但后来的研究表明,病毒并不是以单个颗粒存在的,而是依附于飞沫之中,这样病毒聚集体的直径远大于口罩孔径,所以日常生活中,普通医用口罩是完全可以发挥保护作用的。
他认为,专家的工作往往聚焦在某一领域,在某一领域专业,但同时也有知识的局限性,当被置于一个高度复杂的事件中时,有些过度“科普”会误导大众。
“因此,我觉得,在类似疫情这种紧急的情况下,特别需要专家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就向公众传达不成熟的信息。”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