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9%工科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建议优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制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4-01-15 18:25

摘要: 在即将举行的2024年上海两会上,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将提交关于优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制的提案。

1月15日,劳动报记者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获悉,在即将举行的2024年上海两会上,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将提交提案,针对本市工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优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制。


提案指出,目前部分工科院校教材内容严重滞后,更多侧重理论教学,普遍存在应试导向。在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缺少对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发展的系统布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此外,学科专业泾渭分明,多学科交叉、多技术渗透、多领域融合、具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


“以2023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南的立项结果为例,全国582家企业中上海企业仅38家,很难满足众多上海高校工科专业的育人需求。”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指出,除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数量严重不足,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机制保障,目前市属高校虽大多已与中小微企业建立联系,但大部分合作较为松散,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部分企业考虑到技术秘密等因素,不愿意接受高校工科学生的实习,企业在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开展实践管理等方面参与度也不高。


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调研指出,针对3196名工科教师开展的调查显示,67.9%入校前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入校后较少参与校企合作活动,缺乏工程实践经历,难以指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58.9%的教师认为专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29.7%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陈旧,忽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此外,校企教师双向流通机制不畅。企业技术人员入职高校存在学校自主权有限、职称认定转评不畅等困境。一些高校教师挂职企业只是为了应付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部分学校也不希望教师在工作时间参加实践。


对此,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建议,要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引导高校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重构工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与课程融合,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有机衔接基础学科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工科教育与人文教育;鼓励打破学科藩篱,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探索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在产教融合方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呼吁,要鼓励本市企业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审批通过的企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积极性。建议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纳入高校工科院系评估指标。加强产教融合资金支持,设立产教融合创新基金,支持教师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提升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此外,提案还建议在研究和借鉴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工程师培养经验同时,注重引进、吸收、融合、再创新的本地化实践,打造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十八届三次全会召...

青年科研人才“起步难”咋解决?九...

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