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人才。在即将举行的2024年上海两会上,致公党上海市委将提交界别提案,建议上海的海外归国人才政策应大力加强留学归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推动制度设计转变。
提案指出,围绕海外人才引进,上海一直以政策性支持为主线,强调人才生态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人才发展的“蓄水池”效应。上海现行政策吸引的人才多,人才的发展好,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但在制度设计上也存在重视“引进”忽略“评价”、重视“供给”忽略“使用”、重视“成果”忽略“发展”等问题。因此,建议上海市的海外归国人才政策应大力加强留学归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推动制度设计转变。
首先,对特定人才建立一人一案的评价体系,明确具体工作评估条款,推动人才政策体系从“筑巢引凤型”向“以才育才型”转变。提案指出,上海留学归国人才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留学归国人才的待遇、支持、服务等方面,对人才支持上的要求和附加条件等方面比较欠缺。建议从政策互惠角度,对一些特定人才提出一些明确的评估条款,特别评估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度。
其次,留学归国人才政策应该从“需求型”“供给型”“环境型”向“评价型”转变。致公党上海市委认为,上海的人才政策主要是集中在需求维度,但政策制定中还存在对政策杠杆挖掘不足的问题,而这主要是由于各个政策主体部门政策边界限制导致的,建议各个部门可以联合发布相关政策,充分考虑人才支持的评价体系建设。
致公党上海市委指出,近五年来,40岁以下归国人才达到了99%,从结构上来看,基本以应届毕业为主,这与早期留学归国人才年龄结构相对均衡的情况有较大差异。同时,这些年的留学归国人才大多都没有在国外大企业、实验室等的工作经验,对国外先进技术等可能大多停留在学校知识层面,回国后很难直接开展工作。建议在人才引进方面应该向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倾斜,加大对这类人才的引进力度。
此外,提案指出,虽然近些年留学归国人才的专业方向越来越多元化,也有诸如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脑科学等方面人才陆续加入。但综合来看,留学归国人才的专业方向相对集中。其中,材料科学、生物医药、化工领域的人才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其成果形式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等方面,对上海的产业发展作用有限。因此,建议在未来的人才支持方面,应尽可能向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倾斜,要注重相关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评估,集中力量支持那些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发展。建议在人才评价机制中加入“以才育才(团队建设)”相关条款,作为重要的引进人才,必须通过本土化的人才培养而实现“人尽其才”。
致公党上海市委表示,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留学归国人才正在呈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城区扩散的趋势。建议结合五大新城建设,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吸引留学归国人才积极参与五大新城建设。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