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工人队伍中“挖”出更多高技能人才!市政协总工会界别建议:合力推动政策落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4-01-24 11:08

摘要: 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上海攀登高端制造巅峰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月24日上午,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黄红作“深入践行‘人民城市,奋斗有我’理念,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题发言,建议进一步形成整体合力,推动政策落地;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健全职业技能形成体系;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上海攀登高端制造巅峰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现状:高技能人才供给仍不足

企业不愿育才,职工不愿学技能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今天的上海,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国产大型邮轮乘风出海,新能源车抢滩全球,智能制造提质升级。这些重大任务都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上海技能人才总量超过300万人,高技能人才约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5%,较前几年有所提升,但是,供给不足和结构性矛盾两大问题相互交织。


从最近一次市委对全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督查情况看,这两大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错位:一是产业转型与原有职工技能结构错位,新产业新技术岗位用工缺口大,技能水平低的传统产业工人竞争力不足。二是技能培训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企业自主培训能力和成本有限,往往更倾向于引才,而不愿育才。三是职工发展需求与企业评价制度错位。目前学历和工龄仍是企业考虑一线技能型职工岗位晋升、薪酬提升的主要参考,职工短期内难以从技能水平提升中直接获益,学技能意愿不强。


建议:形成合力推动政策落地

呼吁全社会重视、关心、尊重产业工人


近年来,本市共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技能人才培养的各项政策文件近百个,相关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但职工和企业的知晓度不高、感受度不强。对此,发言中建议,进一步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推进政策措施落地。各地区各行业要定期分析本地区本行业产业工人队伍状况,加强研判、精准施策。同时,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依法依规保障职工受教育权利。


让职工愿意主动学习、提升技能,需要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言中的一个案例证明了这个观点:本市某公司构建首例环卫职业岗位自主职业技能认定体系,环卫工根据评价认定结果,享受技能津贴、后备骨干储备等待遇,带动全体职工学习技能的热情,对企业认同感明显增加。因此,发言建议,推动各类企业建立本单位职业技能等级体系,并与工资福利、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相衔接,鼓励职工通过技能提升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发言中还建议,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人社、教育、财政、工会等部门要推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用于职工培训,并推动职工培训资金向基层一线倾斜。同时,推进公平普惠、面向产业工人的公共服务,建议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向产业工人集中的地区延伸,进一步营造重视、关心、尊重产业工人的社会氛围。

摄 影:张锐杰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议案提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仍...

两会“职”通车|高技能人才、企业...

今明两年申城再增240座公园!政...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