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预收费行为缺乏监督,隐患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一直存在。尤其近三年来,上海一些商家或倒闭或跑路,把重大风险损失遗留给了广大市民,群体性投诉事件不断增加。”在今年两会上,市人大代表王承将目光聚焦到了商家预收费经营行为上。他提出,应针对预付费经营模式尽快建立适用法规。
王承告诉记者,通过近年来各方调查走访,他认为,商家预收费行为集中在服务行业,尤其是健身锻炼、素质教培、美容美发、按摩保健、饭店餐饮、娱乐消费等商家,经常通过所谓的“促销活动”,向顾客进行预收费。
然而,商家预收费行为是商家与客户双方之间的私下行为,随意性较强,也比较隐蔽,很难通过第三方监管。“有些商家预收费行为是通过会员卡的方式进行交易的,有些则通过商家私有的信息系统管理,还有一些是通过最原始的手工记账方式进行管理,并不向第三方公开信息。”王承说,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商家跑路,工商部门很难介入,市民也只能依靠民事诉讼维权,极有可能会造成财产的损失。
同时,王承也注意到,商家在收取客户预付费用时,往往对风险语焉不详,即使客户问到有关退付的问题,商家事前事后的解释也大相径庭。不仅如此,商家总有这样的霸王条款,如:“本店拥有最终解释权”,“消费卡过期作废”,“售出后概不退卡”等,或者擅自改变服务场所,减少或改变服务内容,让办卡前的承诺变成了“空头支票”。
对此,王承建议政府出台相关预付费经营模式的管理规定或法规,首先从法律法规层面保障政府监管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做到“事前事中有监督,事后事发有处理”。
他特别提出,要建立第三方的政府可监管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随申办’向商家和用户提供统一的政府可监管的第三方规范平台。”王承指出,商家收取客户预付费时,要求通过平台收取;在日常消费过程中,扣除消费。所有过程记录,可以长期保留在监管平台数据库。一旦发生纠纷和矛盾,用户可以随时通过平台记录信息作为证据,进行申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他强调,对于采取预付费经营模式的商家,可以要求其上平台或绑定监管平台,依法规范经营。或者平台技术上,能够做到商家与客户都能无感监管行为的方式。如果有商家刻意逃避监管平台,私下进行线下预付费模式的经营行为,则视为违法,将面临行政警告、整顿和惩罚等。
“我建议监管部门完善线上监管和线下监管的措施,比如,工商税务等监管部门,可以结合企业日常经营行为和各方面监管集成的大数据模型分析结果,加强日常线上和线下监管。一旦发现商家在预收费问题上有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及时进行警告和预警。”王承说,反过来,对于预付费经营模式良好的单位或个人,可以作为诚信考核标准指标之一,反之者,则列入诚信黑名单。
头图为市人大代表王承。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