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时代来了,我们的教育准备好了吗?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指出,目前人工智能还没有纳入中小学阶段必修课程体系,他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关于人工智能”的教育。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人工智能教育还没有纳入中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体系,信息科技课程也在中高考中作为考察科目,地位不高,已经落后于杭州、深圳等大城市,也与时代和技术进步脱节,不利于提升上海学生未来技术社会的竞争力。”张治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没有中小学校的刚性要求,只是部分学校在做探索和试点,但是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发达地区部分省市都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把人工智能作为区域中小学的必修课,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因此,他建议,上海要研究不同学段该开展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应该开展人工智能启蒙教育,促进学生初步感知人工智能,培养计算思维,初中阶段应推动学生初步体验人工智能技术,让他们善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学习和处理问题。高中阶段应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培养程序开发能力,同时提升技术伦理。
“教育场景有很多适合技术应用,小到批改作业,大到个性作业辅导,甚至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智慧体育和心理健康管理等,都能实现人工智能辅助。”作为教育工作者,张治表示,上海市教委正在推进的人工智能教学助手,包括教师备课助手,学生作业辅导助手,课堂教学助手等,已经初步取得效果,要加快普及相关技术,率先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虽然“用人工智能教育”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和流程,但是可以起到加速和增能的作用。
“要把人工智能思维嵌入我们教育方方面面,思考智能时代我们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技术伦理和技术规范等,重点要解决智能时代基础教育学生什么怎么学、向谁学等,还要思考什么可以不教,什么可以不学,用技术重塑教育的流程和范式,重塑评价体系。”因此,张治建议,要全面推进“人工智能重塑的教育”研究,这样既可以重新思考学习者模型,也可以构建更高效的教学策略模型,提升教学效率和个性化服务能力。
头图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治。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