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一年多的修缮,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将于7月23日重新开放。这里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周公馆。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在此设立驻沪办事处,对外宣称周恩来将军寓所,存在时间虽不长,却开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发展了爱国民主统一战线。
开放前,笔者提前来到这处位于思南路73号的红色场馆,并采访了负责此次修缮的团队是如何实现“修旧如旧”,让这座经历了百年风雨的花园洋房再现当时的风貌,并讲好光荣之城的红色故事。
周公馆小楼上悬挂的纪念牌。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花园将首次开放
7月的周公馆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花园里百年雪松巍然屹立,喷泉中的水柱蓬勃向上,一如当年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在沪为和平与解放奔走的坚定身影。修缮后的周公馆将首次开放73号楼前的花园,并与71号院中的花园连通,扩展了参观空间。
中共一大纪念馆周公馆管理部副主任林晶晖介绍,纪念馆自1979年成立对外开放以来,该花园都只能在外围欣赏。40多年来,花园中央的喷泉水池也落叶堆积,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在此次修缮过程中,团队根据历史资料恢复了喷泉及周围的草坪、篱笆,并种上了周恩来最喜欢的海棠、梅花等植被,还在其中摆放了一张长椅,观众可以在此复刻当年邓颖超与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们在花园中的合影。开放后,花园区域将延长开放时间,成为周边市民休闲散步、感悟红色文化的好去处。
两处花园被打通,站在花园中可以看到思南路73号与71号两幢楼。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从花园望去,周公馆四层小楼墙面藤萝依旧,折檐坡顶,覆红色平瓦。看起来与之前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屋顶的瓦片全部采用同款瓦片进行了翻新,外廊木窗分档的颜色也在经过仔细考证后重新粉刷。
绿树掩映下的周公馆。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林晶晖介绍,整个修缮项目团队,深知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为了确保周公馆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他们从历史书籍看起,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并到档案馆寻找图纸、照片等材料加以佐证,最终实现了“修旧如旧”的目标。团队相信,尽可能地展现建筑的历史原貌,能让观众们更好地通过建筑阅读历史,感悟其中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
“同时,我们引入新技术和新材料,使其既能讲述过去的故事,又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林晶晖介绍,一直守护着周公馆的黑色竹篱如果按照传统工艺,是用桐油或水柏油刷成的,但存在桐油价格昂贵、水柏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普通黑色油漆又难以复原其古旧的颜色,因而团队尝试探索了新工艺,通过木蜡油让一排排竹篱重焕光彩。
花园中经过修缮的喷泉与竹篱。于玘珺 摄影
温暖而精致的展陈
拾级而上,一楼便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会客厅。经过修复后,室内淡黄色的墙体与栗壳色的漆面也与之前存在细微的不同。团队在修缮过程中抽丝剥茧,发现了隐藏在枣红色漆面下的栗壳色痕迹,得以恢复室内木构件本来的色彩。
此次重新开放后,周公馆内各场景中将不再设“一米线”,观众可以“零距离”观察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的奋斗环境。会客厅内的桌子上还摆放着水壶、搪瓷水杯等物品,仿佛刚刚召开过一场记者招待会;卧室内有张双人床、办公桌、椅子和衣架,桌面上摆放着复古的台灯、墨水、毛笔,玻璃下还压着一张《新华日报》,周恩来经常在这里工作到深夜。
“当你处在这个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去考虑他们是如何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林晶晖介绍,这些物品并不是随意添置的,无论是铁架床、大通铺还是牙粉、肥皂等小物件,甚至被子的花色和厚度都经过严谨考证,尽可能的贴近时代。
精致而温暖的展陈也是这次周公馆修缮提升的重要方向。为了让观众能更深入的了解周公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团队重新布置了“为了真和平,而奋斗到底——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史迹陈列展”,增加了更多文物史料,并设置了互动体验区。
同时,团队也深入挖掘周公馆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元素,打造了“周公馆会客厅”,周六定期在此开展群众性宣教活动,以周总理喜爱的越剧等文艺形式为开端,将非遗文化与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红色历史相结合,讲好周公馆大思政课。
头图为从思南路看周公馆。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